清代铜佛怎么保存?
第一,金属佛造像的收藏,主要是佛像的造型、神态、铸造技艺等文化内涵。一件古佛像造像,从铸造时代到制作工艺,从造型风格、用金用铜,甚至到使用的文字、纹饰符号等,都记录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金属造像保存着一些其他材质的古代造像所不具有的金属特性,在收藏过程中应注意区别鉴别。
第二,铜佛像收藏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铜佛像的氧化与腐蚀。一件铜佛像铜质的好坏,一般以它的抗氧化腐蚀性能及色泽来标志铜质是否优良。铜质越精良,其抗氧化腐蚀的性能越强,铜质色泽越显得光亮。
第三,要特别留意铜锈现象。铜佛像埋藏地下或置放于潮湿的环境里,由于腐蚀作用会产生绿色的铜锈。铜制佛像上的铜锈一般呈绿色,如“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彩绘木俑”铜锈呈深绿色。铜佛像上的绿锈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铜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碱式碳酸铜,铜锈在铜铜佛像上逐渐积累产生后,铜就会与周围的水和空气“绝缘”,保护铜不受侵蚀。故铜佛造像上的铜锈并非都是铜雕制品的缺陷,而是古铜器的标志,是衡量古铜器的重要特征。不过若铜锈过大,铜锈下铜佛像的质地为紫铜或红铜,铜质粗糙;又如铜佛造像中的铜锈呈紫红或深绿色,说明铜的质地为黄铜,说明铜质优良,则铜佛造像应为青铜器的铜锈。
第四,要注意金属造像的风化与脱裂现象。金属佛造像的风化与脱裂,是指铜雕器物受风化作用所发生的崩解现象,这种变化现象使铜器表面产生片状或块状脱落的锈皮。如铜佛像在长期埋于地下后,由于埋藏的地层含有盐碱、硫酸溶液等,使铜佛像发生一种酸性的化学变化,在化学作用下,铜佛像表面会生成一层红色的氧化铜腐蚀层,锈蚀层又逐渐被氧化,这种化学腐蚀使器物发生局部脱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