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刻法作品用的章?
刻印,在艺术上讲究章法,称之为“篆章”。篆刻艺术,是书画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虽是“小道”,却有着大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篆刻的历史文化来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周秦两汉时期,以实用文字为主,属自发、自觉阶段;二是隋唐宋元时期,属于历史转折和承上启下的酝酿阶段;三是明清派别,形成流派。由于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文人参加政府管理及外交事务的机会增加,参与篆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使得篆刻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篆刻印面章法,在篆刻史上,周秦古玺、古代印章,没有专门性的研究和著述,没有系统的章法理论,只有文人印后才有。清代赵之谦曾把篆刻的章法概括为:“书家之有分行,亦犹印家之有章法也”。明代吾丘衍说:“为印神出思入,一式之章迥出别样,令阅者心清目愈明,方是发古之情、造今之手也,亦必欲方寸内具有丘壑……”。现代篆刻家齐白石也说过:“刻印,贵在方圆上变化,不可随波逐流。有了方、圆、光、涩、巧、拙的笔画,再有疏密篆籀的章法,这样就变化多了,变化多了就有趣了,有趣就不死板了”。
印章的章法布局与书法的结字和布白相同,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及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美。印石有朱文、白文,章面有整饬方正和随形不规则两种,因此,有以白文为主的印,也有以朱文为主的印。白文印文字的外部轮廓是刀切的线条,有笔画线条,字的笔道空虚明朗。朱文印,字道是刀切,字的轮廓内笔划空虚。朱文注重笔划线条,白文讲究字的外部轮廓和笔划之间的空白以及笔画线条。朱文、白文相间,是构成朱文印和白文印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于文人治印的篆刻家来说,篆是形式,刻是手段,印是体现。篆之圆转,以取内美;刻之方正,以取外耀。
篆刻章法,以追求古意为美,贵在拙、厚和朴。讲究笔法、字法、盘曲的变化和增损离合,使之巧夺天工,自然之趣,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用汉印中所讲的“冲方”(在方正中求平和)来制约朱文印中“屈曲”的过分延伸而破坏“古意”。同样,用汉印中所讲的“圆劲”(在流丽中求拙厚)来制约白文印中“平整过分延伸”而破坏“古意”。
章法就是谋篇布局法,即艺术作品中篇章的布局安排。篆刻艺术的章法,是在方寸之内以笔画,线条所体现的字与字、行与行、笔画与笔画、以及印的文字与留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篆刻中构图的形式美规律,如平衡、对称、疏密、参差、挪让、呼应等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与技巧,是构成印稿形式美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