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夜光瓷?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由早期的单一釉彩逐步发展到多彩瓷,从单色釉的单纯、朴实的风格,进而发展到绚丽多彩,这是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至清代康熙时期,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除继续发展青花、五彩等瓷外,还生产各种颜色釉瓷器,其中,夜光瓷是这一时期的创新品种。
夜光瓷的烧造始见于清代康熙年间,创烧于江西景德镇,夜光瓷是釉下彩和颜色釉相结合的品种,是在黑色瓷胎上施以白釉和绿彩,在低温炉内烧成。由于黑如漆的釉下彩釉层中含有稀土元素的抛光陶瓷。夜间或暗处发光。因而得名。夜光瓷的夜光性能主要与磷的含量有关,含磷高则夜光效应强而亮,磷含量少则发暗或基本不发光。而稀土元素的加入,起到了稳定光谱的作用,使得夜光瓷的夜光性能更为明显。夜光瓷作为颜色釉瓷的新品种,它那绚丽夺目,光彩照人的光彩和变幻不定的色彩,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感受。
从夜光瓷的制作工艺来看,它分素胎和花胎两种。素胎夜光和素胚白地釉上加蓝绿彩釉后装饰夜光图案。以“素胎”为贵,“花胎”次之。其纹饰多以山水、花鸟为主。绘画风格以中国画风格为主,亦有西洋画风格,而笔意苍劲,风格粗犷,富于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