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和木印章?
木印章,清代民间最通行的印章。
按其用料来说,大致可以分为楠木、枣木、银杏木、紫榆等。在清代,皇帝所用印玺,皆以玉为印材;亲王以下封疆大吏及文武高级官员所用官印,均以金为印材;而一般士民所用印章,则大都用木。
清代用木制印章始于明代。明初的朱元璋“抑豪强,重农桑,设官以治兵食而致之,尤立科取士。凡国非科举及荐举则不得入官,而公卿大臣名世大儒终其禄位,往往出于寒士。”使贫士的进身之阶得到了拓展,而用篆刻自表心迹,又蔚然成风。印章遂有了“雅”,“俗”之分。“文人喜爱用金、玉、宝石等材料做印材,称之为斋庄典雅的雅章;士民一般多用木、石、牙、角、金属等做印材,称之为鄙俚轻薄的俗章。”明清之俗章“有竹制的。有以松木做的,还有枣木雕刻的等,其印文或俗不可耐或俚不可观。如有一士夫以文竹雕印章,而‘盖’字缺下面‘兄’,盖为‘乂’。其用意是盖字从乂,以此表示其陋。”木章所用材质大抵为枣木、楠木、银杏木、紫榆,还有桃木、柏木、黄杨木,以及松、樟木、檀木,或红木、花梨、乌木等。“木以质厚者为佳,忌嫩与硬,有纹木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