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中医著作有哪些?
1.《医宗金鉴》为公元1742年清政府所组织编纂的大型丛书。该书汇集当时流行的各科重要医书80多种,详加分析,去粗取精,重新编纂而成。它保持了中医学精粹的学术内容,是一部代表封建王朝医事制度的官修丛书,具有规范性和总结性的特点。由于它编排得体,论述精辟,考证翔实,切合临床,故流行甚广,多次翻刻。并先后收入《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
2.温病学说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公元1798年成书,公元1826年刊行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证施治的专著。作者叶天士结合前人对温病的认识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新见解,创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施治纲领,纠正“六经”辨证的不足,成为继伤寒之后温病的又一系统辨证施治法。《温病条辨》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3.病因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公元1748年成书、1756年刊行的《诸病源候论》系统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症状。作者巢元方将临床所见约6700种症状分为1720种病候,列173门,详细分析每种病的具体病因和症状,是一本论述病因、症状的专著。
4.外科和外伤治疗的发展。公元1741年成书、1754年刊行的《外科正宗》是外科学方面又有新进展的著作。该书专列了肿瘤病一节,对肿癌、岩癌、骨癌等恶性肿瘤的形态、性质、预后有详细记述。公元1859年成书、1860年刊行的《医林改错》在外科血瘀理论和用于外伤及病后康复的逐瘀汤等方上,对中医药学有较大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