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书法作品多少?

刘若民刘若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最倾心子晋(王羲之次子王献之)书,在《书史》中云:“海岳以子敬(王献之)為最,甚超過其父,而古今稱一父一子,有殊不情。”虽然有的地方过于夸张,但对王献之的钟爱还是溢于言表。其独特的书风既“取集字之便宜,又遗集字之窠臼”(刘熙载《艺概》),世称“米体”。《宋史·文苑传》讲:“方圆穷变态,笔势奔逸”。米芾自称得“势”,“善书者能通其心也”(《海岳名言》)。他在晚年所写的《自叙》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50年左右书法历程的全面总结,也是他晚年实践“势”之说的集中体现。此帖是他对自己50年左右书法里程的总结。帖长一丈二尺,共40行,500余字。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一代的书法,基本是沿续他“尚意”的主张。他有“集古字”的经验,即对古人的字帖下过临摹的功夫,他自称“晚习柳,老便李斯篆”。《论草书帖》就是谈他学习“集古字”的甘苦心得的。帖高22.7cm,宽33.2cm。用笔流畅而纵逸。

《苕溪诗卷》是米芾的得意之作,清吴其贞《书画记》曾谓:“此篇诗真是米书一品兼有褚遂良、虞世南风度”。米芾得意时在诗后记述了创作时的心里感觉,即平日“经画临写”,一旦“沈湎于酒,则精神与之俱化”。帖高29.5cm,长191.8cm。用笔飞动流畅、神采飞扬。

米芾不但是著名的书法家,而且精于鉴古。尝于元佑(1086—1093)年间,以校书郎为楚国夫人徐宅使幕府,每见晋、唐真迹于民间即假以临摹,书成后揭去真迹而以摹本献还,一时在徐宅幕府的黄伯思曾屡见其真伪本而不能辨,故黄氏在《东观余论》中谓米芾“大似海岳”。宋徽宗时,授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南宫米芾”,后迁徽州、襄阳,又徙淮阳,卒于任上,年60岁,葬襄阳,追号“南宫舍人”。

米芾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晋英光集》传世。其生平见于《宋史》、《宋书》、《襄阳志林》等史籍。米芾的子孙们多善书画,人称“米氏云山”,其子友仁为最著。米芾的墨迹主要有刻帖《宝晋斋法帖》和《宝晋英光帖》,《苕溪诗》、《虹县诗帖》、《蜀素帖》、《三吴帖》、《春临天下帖》、《论草书帖》及《珊瑚帖》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