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田黄印章假的吗?
在清代,田黄石也逐步得到印人与收藏家的青睐,到了道光年间,被广泛运用于印章制作。如今,一件清代田黄石的方章、薄意或圆雕可卖到上10万甚至几十万元。因此,旧制田黄雕品造假也越来越多,其造假手法主要包括“以次充好”、“换皮挖洞”、“新作旧貌”、“小料充大”等等。
“以次充好”有两种形式,一是拿高山石、鹿目田石,或石英岩类的纽扣黄、玛瑙等外表形似的石头当田黄石卖;二是把水坑石、山坑石夹有少量黄田的带皮巧色石头当田石制作印章。
“换皮挖洞”则指挖去劣质、褪色的黄皮,或在优质皮子上挖洞,再在洞中放入真田黄,外用薄的真皮包裹好,外面再用真皮进行黏合。
“小料充大”则是指将一些品级较低、但色泽较接近的山坑石,如旗降石等,用树脂浸泡染色后,与少量真田黄混合,在外层滚上一层薄薄的真皮,或用真皮包住再加工制作而成的印章。
还有一种常见的造假手法是“新作旧貌”。通常来说,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田黄印章都有一个基本特点:印章顶部与四侧都有包浆。而且,因年深日久,四侧包浆由于经常被人手接触,已经显出“包浆包心”的现象。有些旧制的劣质田黄印章,或真田黄劣工艺印章,在流通过程中,因被人长期接触把玩,也会出现这层“包浆包心”层。不法商人利用此特性,将新工赝品在手汗中浸泡腐蚀,或在碱水、次氯酸中浸泡腐蚀,或直接用刀子雕刻几道沟壑强行制作包浆。如果“做旧”的新工印章能出现几处崩口、缺损,那就更以假乱真了。
总而言之,集色、细、洁、腻、温、润这“六德”为一体的上品田黄在清代存世极少,能制作成印章的上品田黄就更少,所以现在所谓的旧制上品田黄印章,绝大部分是伪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