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什么材料的印章?
印章,是清代书法篆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石质印章的盛行,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在古代,印章一般用铜、玉等材料雕刻,制作工艺较为麻烦。到了元代,书画家开始用石料刻印。明清以来,由于青田石、寿山石的大量开采,石料因其易刻、质地均匀、色彩美观而成为印章的制作材料。今天,人们仍然大量用石料制作印章。
印章的用途越来越广,艺术性也越来越强。许多书法家和篆刻家纷纷动手为自己和别人刻印。他们常常在印文排列、笔画、结构等方面匠心独运,讲究大与小、方与长、曲与直、粗与细等的对比变化,并借鉴书法用笔的轻重疾徐,刀法刚柔方圆,使字体出现冲淡、奇肆、浑厚、流动、婀娜等美感,大大提高了印章的艺术趣味。一些书画家更巧妙地把印章、书法、画面在作品上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它们之间的形式美感给欣赏者创造更为辽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让作品体现出“方寸之中,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使印章成为中国书画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书法绘画艺术形式上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