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芭蕉叶画家名单什么民?
古代芭蕉叶画家名单
清代以没骨画法画芭蕉者,有名可查的只有恽寿平、邹一桂、蒋廷锡、张宗苍数家。其中邹一桂的芭蕉,以工整设色著称。他笔下的芭蕉,往往与山石、芍药等合绘,浓丽而富装饰效果。张宗苍虽曾宗恽寿平,但后来“工细之习尽除”,其没骨山水,笔意浑朴,与恽寿平之清丽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他画的零星芭蕉,也无脱俗处。而同为“清六家”之一的恽寿平,所写芭蕉笔意秀美,清韵逼人,当为清诸家之冠。
恽寿平芭蕉精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册》。这册作品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其六十岁前作品。《仿元赵松雪山郭清樾图》,绘湖庄小景,茅堂数楹,长桥断涧,远山一角,湖水无际,堂后植芭蕉一株,右有古松一株,左有翠竹数竿,堂中一高士凭几而坐,神气安闲,远处有二高士策杖而行。芭蕉叶用白描法勾勒,用笔劲健秀逸,淡赭写干,焦赭、赭石、花青写叶,枝叶繁茂,清新可人。此作虽是仿赵孟烦笔意,但神韵则纯属恽寿平自家面目。又《仿董北苑、黄大痴山水图》,董源重于表现湖光水气,以淡墨渍染山水,浑厚华滋,是南派山水的奠基者。大痴道人乃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擅用浅绛法,笔墨简远苍茫,意境荒寒,代表了元人山水画的最高水平。此图画平林泛舟,远山高树数枝,屋宇萧疏,有老翁倚门临水,小舟轻棹,水面空阔,林木丛茂,堂后高树,枝干交柯,芭蕉数叶,掩映其后,高士临水而坐,一童煮茶堂内,全以湿笔点染,仿北苑坡石画法;又以重墨点苔,山石林木,皆以浓淡层次写出,“仿二家法而自成格”。
上述恽寿平之《仿古山水册》中,两幅作品中的芭蕉,均为满幅的山水中之点景,虽用笔精妙,但不能充分体现芭蕉叶的秀韵奇姿。恽寿平传世作品中,全幅以芭蕉入画的仅有十二开册页《花果翎毛图册》中的一幅。此幅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有乾隆御题:“芭蕉小立思依依,花外停桡晚更迟。应惜好春归去遍,独看芳树待流辉。”为康熙五十四年(1775年)作品,是寿平晚年之作。此幅芭蕉,用笔以中锋为主,偶用兰叶描法,浓破淡,淡破浓,浓淡相破,叶如展舒,墨气淋漓,清妍秀润,生意盎然。构图上以密实的芭蕉和石块为主体占幅的三分之二,右上以空白构成明朗的天光和晴朗的天空,一白凤点睛般地立于石上,仰首侧目,神情静谧安闲。在白凤的呼应下,几杆小草自石头侧旁钻出,有扶疏绰约之姿,显得生机勃勃。整个画面虽为小景,而有“咫尺千里”的空间感和“境幽意远”的画外情。
恽寿平画芭蕉,时见于其所作大幅山水,或独立成幅(如《花果翎毛册》中的芭蕉白凤),或合于与山水、花鸟之中,用笔清秀婉丽,意趣淡远,对之后扬州八家的罗聘及晚清海上画派的任伯年、赵之谦等的没骨写生画均有深刻影响。尤其是赵之谦,所写芭蕉直追恽寿平。清人徐康《前尘梦影录》载:“赵之谦……工写竹石花卉,师法恽南田、华新罗,尤善写牡丹,海内所藏,类多赝本。其得力处在能于生纸素绢行以极凝重之笔,虽极纷拿凌乱,而丝豪不苟,尤为人所不及,海派宗之,实由来有自。”如其所言,赵之谦的芭蕉,多在生纸或素绢上作写生,用笔凝重厚实,丝豪不苟,与恽寿平在熟纸上的芭蕉,其风格迥别。赵之谦传世的芭蕉作品有《芭蕉麻姑图》、《梅花芭蕉图》、《石兰芭蕉图》、《墨荷芭蕉图》等。《墨荷芭蕉图》纵99.2厘米,横53厘米,纸本,墨笔。此图以水墨写荷叶,以淡墨晕染,以浓墨勾点叶筋,用笔生辣、迅疾。在荷叶之下,绘一株芭蕉,蕉叶以没骨法写成,笔从生纸走过,干湿、浓淡变化丰富,笔法凝练劲健,笔到之处如铁线交错,笔不到处,如烟云缭绕,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几杆细篁穿插在荷叶与芭蕉之间,更增添了画幅的幽谧的气氛。整个画面笔墨凝重简练,疏朗清淡,深得恽氏画芭蕉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