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正楷书法作品欣赏?
初学也很像颜真卿,后来上溯篆隶,独创回腕执笔、翻腕运书写何绍基法,融会贯通颜真卿、王羲之、王献之、李邕、欧阳询、北魏书、汉隶等各家字形、结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临书写自己所用的章法,把原来的字径缩小再增大,把“破体”更推向极致,使他的临作面目全非,但又不使原帖的神韵全失,这是极难做到的一件事,因此又为历代书家所推崇。他的行书飘逸超迈,隶书笔力劲绝,榜书恢宏奇肆,无一不体现其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梁启超评价说:“(何)转益多师、终身兀兀,不蕲(通祈)当时之誉,乃得千古之雄,良有以自存矣。”
何绍基书法主要贡献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翰林院编修,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书法工各体,尤以楷、行书见长,笔力雄强瑰奇,结体横平竖直,章法整饬,字里行间有强烈的“何氏面貌”。
何绍基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书法家,他的影响力深远,对现代书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书坛,研究学习何绍基书法的书家越来越多,那么,他的作品到底对后世有什么重要影响呢?他的书法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总结。
一、行楷一体,不拘于传统
中国传统书法里,所谓的“楷书”和“行书”一直界限非常分明,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在何绍基的作品中,无论是纯粹的“楷书”还是纯粹的“行书”作品都是极为罕见的。正如启功先生所说“翁的书法,无一不从晋唐名家法帖中来。但又无一不从翁的性情人格中出……”我们欣赏何绍基书法,往往难以判断他到底是写“楷书”还是“行书”,他的书法就是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不依附于二者,又在二者中汲取营养而终自成一格。我们可以看看他的书作,比如《楷书东坡文轴》,比如《行书自作诗》,又比如《行书题袁拓石鼓歌》,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都融二为一,一派天真烂漫,潇洒自然。
二、碑帖兼融,打破碑派帖派壁垒
清代嘉庆时期,碑学兴起,以阮元、包世臣为代表书论家认为“南派”“北派”是书道的两大“正”派,而“南派”一脉至欧阳询和虞世南而终结,之后的“唐楷”书风日渐颓靡。当时碑学论家倡导研习北派,如《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始平公碑》等。此时,邓石如开始以篆笔入隶书创作,开创隶书新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则将“碑学”理论推广传播至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而何绍基,在这种潮流中以自己过人的才华和魄力,融会碑帖,终成大家;他以颜真卿、欧阳询所开创的“南朝”“北派”碑派为根基,篆隶取势,真行作结,篆楷隶行的壁垒都被他打破,真正地实现了“碑帖融会”,“方圆兼施”。
三、自成一家,后世难以企及
我们常言什么“帖派”、“碑派”,其实无论“碑派”还是“帖派”,书法风格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无论北碑还是南碑,无论唐楷还是宋行,书风都是大致相同的,虽然个人风格也小有区别,但是其“气质”、其“气韵”都不脱离所谓“碑学”、“帖学”的范畴;比如颜真卿、虞世南、褚遂良,虽然风格区别很大,但还是属于“帖”派范畴。比如《张猛龙碑》、《郑文公碑》,还是属于碑派范畴。但是,我们如果欣赏何绍基书法作品,就会发现,其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何绍基的书法是融碑、帖为一体的。碑派、帖派的风格在他身上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其自身的风格更加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往往看何绍基书法,“碑气”、“帖味”都有,但是“何派”风格更突出。我们欣赏何绍基的多幅作品,虽然作品内容不一样,但风格是高度统一的!
四、精于临摹,独创一格
何绍基对经典的临摹极为用心,他尤其爱临摹《张猛龙碑》,但是他的临摹非一般的临摹,而是独创性地对原作进行改变。比如《临张猛龙碑》,他保留了《张猛龙碑》的峻拔、雄健、险绝的特点,又融入颜真卿的宽博、雄浑,欧阳询的险峻、劲拔,我们欣赏这件作品可以说看到了张猛龙碑的影子,但又感觉与原碑帖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何绍基临摹法帖的绝学,这种临摹法,既保留书帖特点,又融入自己的风格,既学习了经典,又发展了个人风格,可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就何绍基书法本身来说,他的创作并不是那么完善,尤其是晚年作品,过于追求“意态”,“散漫”的味道更重,笔势过于跳脱,也少了些沉稳。但瑕不掩瑜,他对于书法发展的巨大功绩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