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时候有瓷器厂的?
清代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窑厂仍设于江西省景德镇。烧制的瓷器讲究精细,青花、红彩、黄彩、绿彩都有。特别是珐琅彩色明丽,图案新颖,有山水人物,也有各种飞禽走兽,造型优美,为清代瓷器中的珍品;中期为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这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已衰落,窑厂迁往北京,在皇宫南面,即现今南河沿附近,建了一座较大的窑厂,民间称为“碗窑厂”。在这里利用宫廷内务府的旧藏真本烧制瓷器。官窑器物在清代有专司烧造,式样和图案都有一定样式,器底多书“大清XX年制”三行六字或两行四字款。
晚期为光绪、宣统两朝,由于战乱不断,北京的窑厂于光绪朝停烧。皇宫内用的瓷器及赏赐或外销的瓷器,全靠从景德镇订购,由于光绪官窑的器物和民窑的器物同烧,因此没有款识的器物和粗细品质不一的器物都有。从整体上看清代晚期的瓷器质量已不如同治器物的精细,胎子厚重,釉面粗糙,官窑款识写法笔画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