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水底翡翠属新坑翡翠吗?
新坑老坑现在已经是个伪概念了,其实所有翡翠经过地质运动都会改变,只是有些变化比较大,可以称之为“变种”,而有些则变化很小,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变种”。 当然这些说法都太抽象,我还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一下。先放两张图: 这两个手镯都是我在缅甸买的,不过因为拍摄时间不同,光线差异较大,所以看上去颜色有点不一样(右边的略深),另外由于时间比较久,表面有一些磨损和氧化。但是无论怎样的打磨抛光,怎样复杂的加工过程,其本质都是不能改变的——这两个镯子的种水都一样,为糯冰种,带淡淡的春色,如烟如雾,朦胧迷人。
再来一个特写: 这样的底子,一般行内人都知道,底子细腻、干净、通透,可见颗粒间的结构,这种是新坑老坑都可以见到的类型。 然后我们再看另一种类型的底,也是我经常在市场上看到的一类:水头很好,但透明度不高,有种灰蒙蒙的感觉,这是典型的灰底。虽然也有结构,但在强光下观察,结构会变得模糊不清,类似这种的我就称为“水头好,结构不可见”。
以上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可辨,水头好”,一种是“结构不可辨,水头好”,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前者我可以给个“糯冰种”的评价,后者我只能给它一个“细糯种”的评价。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我认为是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致。例如,在河流或者湖泊中形成的翡翠,由于其周围的矿物质和水中的有机物质较多,导致翡翠在形成过程中被逐渐腐蚀而成。这样的成品往往通透如水,但因为矿物组成的原因,结构较为松散,强度较低,容易刮花。
而那些高山上形成的翡翠,由于远离河流,不受侵蚀,结构就比较致密,显得比较硬。 但是无论是“变粗了”,还是“变干净了”,它们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因此从化学成分上来说,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