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辨别分类?
翡翠鉴定与分类
1. 天然翡翠和人工处理方法的区别 A、B、C货的区分 对于市面上很多所谓的“A货”,行内称为“处理品”,即经过染色或灌胶的翡翠。 通过观察,处理品往往无色或者色很浅,结构模糊,晶体颗粒感觉很明显;未处理的天然翡翠通常颜色鲜艳,分布均匀,有翠性(也就是大家说的莹光),水头足,密度大,手感细腻。
上图上对比,左边是优质天然翡翠,右为处理品。 需要说明的是,在自然光线下用肉眼进行判断时,由于色差等因素的影响,对于A、B货的鉴别有时并不是那么准确。最好还是找专业机构和人员通过仪器来鉴定比较靠谱。
2. 种水的划分 根据透明度将翡翠分为:高冰,冰种,糯种,豆种等。 高冰:是指比冰种透明度更好的那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半透明状态。 冰种:指透明度像冰块一样,很清澈,有冰感。 糯种:指类似糯米汤一样的透明度,比较朦胧,但又有光泽。 豆种:介于高冰和糯种之间,颗粒感更强,像豆子一样,所以叫豆种。
3. 颜色的区分 除了传统的颜色分法(白,灰,黑)以外,现在更多的根据颜色饱和度对颜色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比如下面这样。 传统颜色分法:将颜色分为正色和副色两大类。正色包括红,绿,紫,蓝;而副色则包括黄,黑,灰。 这种颜色分法比较粗糙且不全面,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现在普遍认可的颜色分法是:绿色系、紫色系、蓝色系、黄色系、黑色系。分别对应上面图片中的5个色块。 在判定颜色时,要注意不能只盯着一点看,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因为任何宝石都是多色性的,而且不同角度下,其颜色都会有所变化。 此外还需要注意,有些翡翠会有次生色的出现,也就是说除了原有的颜色外,还会伴有褐红色,淡褐色等等。这些次生色一般分布在翡翠的裂隙处或是内部结构中。
4. 形状的区分 主要从形状和尺寸两个方面来进行划分。 以圆形,椭圆形,蛋形,梯形,三角形为主。另外还可以根据长度分为:水滴形,剑形,葫芦形等等。 还有根据重量对珠宝进行区分的,例如:50分以上称为重量级,100分以上可被称为帝王级了,而如果是1克拉以下的,就可以称为迷你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