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作品明月几时有?
行书《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推崇。《水调歌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距今已有九百多年。那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之夜,月圆如盘,银光四溢,苏轼对着明月清辉,触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此篇“大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纵高73.5厘米,横宽248厘米,全文计112字,没有落款。字迹丰满劲健,用笔收放得体,布局疏朗得势,气势豪迈跌宕,韵致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人遐思。
此“大字真迹”在上世纪30年代,被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顾麟书收藏,藏其家三年有余。后因躲避日寇,携至扬州,藏于扬州盐业银行达8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方携归南京。抗战胜利后,为安全计,顾公又将苏书及其它珍贵文物转运香港,藏于友人家。后来,香港的友人将苏书捐赠给了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黄天骥先生。黄天骥先生,学贯中西,著述宏富,桃李芬芳。他对这幅珍宝级的《水调歌头》爱不释手,每日置于案头,吟赏书写,并与挚友鉴赏。时过经年,他将此宝珍捐赠给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作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