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翡翠值钱吗?
唐朝的玉,和现在的玉,不是一个概念 唐朝人玩的是软玉,就是现在新疆产的和田玉,当时也没有细分山料籽料的概念,都统称“玉”,只不过品质好的称为“真玉”,一般的多为“次玉”而已。 和田玉分白色、青色(青白玉)、墨色(黑玉)几个色系; 其中白度最佳的叫羊脂玉,因为看起来就像羊脂肪一样白;其次有白玉、青白玉等颜色,不过青白玉的颜色不如现代这样区分明显,有点介于白玉与青玉之间。 当时最好的玉是昆仑山的山料,这种玉石带有淡淡的糖色,非常漂亮,而且极润,但是产量极少,所以唐代的玉器虽然造型大气,但大多素面无纹饰,因为磨出纹饰会减少玉石表面的光泽。
到了宋朝开始,人们才开始把新疆产的“次玉”和古代云南产出的硬玉进行搭配使用,由于当时的工艺还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玉石的颜色,所以多用软玉做主体,用硬玉做花纹加以点缀。 直到元代以后,云南的翡翠原料才成为制作玉器的主要材料。
翡翠的价值是由其美丽的外观以及稀有程度决定的,古代的翡翠并没有现在这样高度商业化,所以并没有很精确的定价,而是受其外观影响价格。翡翠的名称在唐朝时期就有了,所以翡翠在中国的价值自唐朝就有体现,但是当时人们主要以绿松石为代表的碧片作为首饰,并没有真正认识翡翠的价值。
真正的翡翠在清代才大量传入中国,当时许多缅甸人就开始以贩卖翡翠为生,被称为“买办”,“买办”把翡翠带进了北京市场,又通过北京市场推广到了全国。由于翡翠颜色绿且多姿,加上硬度很高,很快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喜爱,价值也水涨船高,一些富商子弟、王公贵族等购买翡翠饰品,翡翠也成为了象征着权贵的饰品。
翡翠文化是中国独有的珠宝文化,虽然翡翠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他国家也对翡翠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翡翠文化融进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在中国,翡翠和中国的玉文化、道教文化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在中国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翡翠更是被赋予了保佑平安、辟邪等功能,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