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翡翠西瓜来自哪里?
1867年,也就是同治六年七月,云南巡抚吴大人汇报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案子给朝廷: “前委派藩司(即布政使)李觐光前往查办,据称是在昆明城西三里有座荒山,山上有一洞,深约数丈,里面阴湿黑暗,野兽很多,当地人称此山为猛虎山。又据说是从前有一富商贾姓在家养一雌雄大龟,每年夏秋之际,都取龟血涂抹皮肤以祛除痱子。
后来有人告发贾某私自炼丹、制作砒霜,还犯有走私铜矿等罪,被革职下狱。在探察他的财产时,发现他收藏的宝石、玉器很多。其中有一块翠玉,颜色青翠,形状犹如一个切成薄片的大西瓜,内中空廓,可以看到里面的瓜瓤,十分精美可爱。” 接下去,吴大人的奏折开始详细描述这块翡翠及雕刻而成的“西瓜”: “再查明所盗之宝石,大小共四十余件;又查有各色翡翠七件……最大者重九钱余,最小者有五分。其中绿色者为佳,红褐色次之……”
当时,这件盗窃案已过去三年,嫌疑人李觐光因贪赃枉法、私放罪犯而被革职后发配新疆,现已死在戍所。吴大人表示,由于涉案宝石大多已经销赃,无法追回,故建议不予追缴,以示宽大。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这份奏折的最后,吴大人居然建议皇帝将这件“宝物”赏给太后—— “至所盗之宝,既经损毁,又复散失,追赎无从。惟其中翡翠一大件,色如浓绿,形若甜瓜,通体莹润,光泽照人,可为宫中置备玩器,似可献皇太后之前,恭请慈恩,仰祈欢喜。” 据说,这玩意儿送进宫里之后,还真让老太太挺高兴的。
清代宫廷中曾经收藏有一件特殊的艺术品——用翡翠琢制而成的西瓜。
这件翠西瓜呈扁圆形,长18厘米,宽15.6厘米,厚9.5厘米,重2066克。它用一整块翠玉精镂而成。翠西瓜一半为翠色,一半为白色。白色的翠玉,是瓜皮,上面刻有细致的纹理,用绿色巧雕瓜蒂和瓜蔓;翠色部分为瓜瓤,以缕雕的手法刻出黑红相间的西瓜子。瓜皮和瓜瓤衔接处,运用阳刻和阴刻两种工艺技巧,使瓜瓤外露,生动地表现出了切开的西瓜。整个造型巧妙自然,不愧是一件难得的珍奇艺术瑰宝。
中国是著名的玉器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红山文化,就以治玉著称。到清代,玉器的制作已进入鼎盛时期。清代帝王和大贵族不仅视玉为珍宝,而且往往成为他们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所以清朝宫廷收藏、陈设的玉器和使用的玉制器皿极多。
清代晚期,慈禧太后大肆搜求翡翠,以至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翡翠一方”的谚语。这件翠西瓜是慈禧的御用之物,原放在北海团城承光殿内。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慈禧墓被盗,曾引起世人关注,但这件翠西瓜仍安然地保存在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慈禧画像前。
新中国成立后,该文物被送到故宫博物院保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件被慈禧垂涎的翠西瓜,已不再成为个人的珍宝,正以她惊人的艺术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