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乐器能代表中国?
这个问题,其实很考验一个中国人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自信。 说古筝吧!很多人也知道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中最早流行的弹拨类乐器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记载了;而且外形也颇为华美端庄,由21根琴弦排列而成,象征二十四节气;最妙的是弹奏时指法跳跃频率非常快,快得甚至让人看不清楚手指移动的痕迹,所以古人形容其音“嘈嘈切切,急管繁弦”。
但是,要说到象征性就嫌力有不逮了——毕竟现代音乐已经不分国界。再说笛子,也是中国最普及的吹奏乐器之一,但问题同样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存在感。 其实,要找到代表中国的乐器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我个人认为,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的,就是埙(xūn)。因为:
第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比笛子还要早。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埙是一种用骨头制成的吹奏乐器,出自山西朔县石勒墓,而浙江河姆渡遗址则出土过7000年前的人工制作的黑陶埙。可见在中华民族最初的发源地上,这种乐器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文明程度和艺术水准。
第二,它的音色特点非常独特,近似人声,又因为结构限制(只有三孔或五孔)难以演奏复杂的乐曲,所以在演奏时往往追求简单、粗犷的节奏感和旋律线,很适合用来演奏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歌曲。
第三,它的形状很有中国特色。一般来说,西方的吹奏乐器多为直吹式,而我国的几乎所有吹奏乐器几乎都是夹吹式的,也就是在吹口处有两块拱起的高频发声片,类似于香烟过滤嘴的形状。这种形式最先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上,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第四,它很适合集体演奏。因为在调音方面没有定调乐器那么严格,音高随人的身高而定,身体高大的人演奏低音部,身材娇小的人演奏高音区,配合起来很容易。所以在古代,常用于大型祭祀或联欢活动,如《诗经》里就有不少关于吹埙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