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艺术是哪个?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艺术品,这是因为“艺术品”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并不存在对应概念。因此我们只能以近代西方“art”的概念在中国的流行为标准来讨论这个问题。 “art”这个词最早进入中文是从日本明治时代开始,当时日文中有“美术(ぶじん)”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rt”,而“美术”又译自欧洲语系的德文和法文,但意义最广的是源自拉丁文的“ars”。 近代中国接受“art”的概念则始于洋务运动时期,1866年在上海创办的《点石斋画报》用“西学”指称“art”,这个概念很快传至日本,并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被介绍到中国大陆。所以“art”的概念其实与中国传统无关。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两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找到与它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宋代郭熙在《营室诀》中提到的“格物致知”“妙悟”“神思”“笔墨”四要素——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马远 山水十二景(屏)之二 南京博物院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元 高丽博物馆
明 文徵明 兰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
清 王翚 秀容春晚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上只是选择了部分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举例,实际上这个“四要素说”在传统中国几乎涵盖所有重要的艺术领域。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四要素说的核心不是技术体系或工艺流程,而是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即所谓“心神意境”。
比如,创作一幅花鸟画时要“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然后要从心中“生发”出“意境”(包括情景)、构思“笔墨”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最后才能表现出“神采”,即所谓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而这恰恰符合了现代艺术理论中关于创造性活动的原理,无论是哲学还是美学心理学或者文学,只要是涉及创造性活动,无一不把“心境”“精神”置于首要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因为艺术对于他们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