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有哪些钱币呢?

连泽谷连泽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简单说就是:(原始)物物交换——(夏商周)青铜铸币——(战国)黄金铸币与刀币、布币并行——(秦)统一铸造秦始皇半两铜币——(汉)五铢钱(铜币为主)——(东汉)铁币和铅锡币——(魏晋南北朝)铜钱与绢帛充当货币——(隋)五行钱的创制——(唐)开元通宝成为唐末五代十国钱中流行最广的币种——(宋)“交子”的发明与流通——“元丰通宝”篆书体字的出现与“宋元钱币”的形制——(明)“洪武通宝”背文“京”的设置——清—民国—现今人民币的诞生发展过程。 其中,“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宋元”被后人称之为“古钱”;而“明代洪武通宝”和清代“咸丰通宝”等因为版式复杂,数量巨大,又被称为“民钱”或“俗钱”. “古钱”的版别虽然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五大朝代的钱币,即先秦货币、秦代货币、汉代货币、唐代货币和北宋货币,这五个大朝代的货币形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广泛流通于世。

先秦货币的主要形式是天然海贝和人工铸币,战国时代各国所铸钱币因形状各异,被俗称“刀币”、“布币”、“蚁鼻钱”等等。由于天然海贝来源有限而且价格昂贵,到了战国晚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始铸钱,以“化实财”(用金钱代替实际财富),于是各类圆形方孔的铜质币材应运而生。《史记·平准书》载:天下方币,莫贵于“环钱”。这种环钱,形状圆环形,中间有孔,大小不一,一般径2-3厘米,重4-8克。 秦灭周后,统一全国币制,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主要货币。秦币的特点是一般均重12铢,又称“镒钱”,其上多有错金文字铭文。

西汉继承秦币,又根据经济情况和民间需求增加了新币种,主要是五铢钱。这种五铢钱内外圈都比较规范,重量、形制都有标准规定,通常重5铢,也称“五朱”、“五株”钱,后来王莽篡位时改称为“泉币”,延续汉朝时期作为主要货币使用。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物价上涨,人们对于金属货币的需求量增加,为了弥补开元钱带来的不足,于是唐宪宗李纯令铸行“开元通宝”,这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一次币制改革。 “开元通宝”在形制上继承了汉五铢,但在尺寸上有加大加厚的迹象,而且不再称“钱”,而是称“通宝”,并且一直沿用至清末。 宋太祖建国之初就令“罢银锡,以铜铁冶铸钱”,因此宋朝时期的货币主要以铜铁制成的硬币为主。公元1004年,“交子”诞生,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