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雕佛像从什么朝代开始?
“南工雕竹北工雕木”是民间对南方与北方木雕工艺的泛称。这种称呼缘于明清时期江南盛行的竹木雕和京作硬木古典家具,而事实上唐代就已经有了木雕佛像。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纳遗址中,即唐高昌国(公元640-912)的故城附近,发现了一所佛教寺庙遗址,内有三座佛寺,共有五座僧房,其中有两间僧房的墙壁上,用彩色壁画装饰着说法图、佛传故事以及菩萨等图像,这些壁画的基材是一种较薄的木片,经过防腐、防蛀处理之后,再用胶粘结在墙壁上形成的。
由于这些彩色壁画已经裸露在外部环境中经历了1300多年,又受到风沙影响,原本鲜艳的色彩早已褪去,现仅存一些暗色的痕迹。尽管如此,仍可见当时工匠的巧妙构思和高超技艺。 在一间僧房西壁上,绘有六身神态各异的佛像,其中最内层两尊雕像,通高0.55米,为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的形象;外层四身矮小的像,应为四大天王。这些形象均采用木刻镂空手法制成,然后再用泥金描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