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画中国画梅?
因为喜欢,所以画…… 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喜欢,所以总想着去画吧!至于为什么会是“梅”而不是其他的植物呢?这应该是有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个人喜好,二是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先说个人喜好这一块,我并不是从小时候开始就特别喜欢梅花,或者说我小时候并没觉得梅子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让我爱上它。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我自小居住的地方所影响到的——我的家乡并不在梅花的原产地,也不处在传统的赏梅区,因此在小的时候,我是没有机会和理由接触到梅树的。但是在我上高中、大学之后,由于所在的城市都有比较著名的梅花观赏地,于是才有机会接触并逐渐喜欢上梅花。所以说个人喜好这一块可以说是随着个人的经历而发生变化的。
再来说说“文化”这一块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而是说在传统文化中人与动物、植物或者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传统文学中的“花月诗词”这一板块了。所以在古典诗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画家们总是将月亮、梅花一起吟咏作画,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
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纳兰性德《清平乐》:“萧萧几度吹青玉露,白月光痕凝别路。”这种境界的形成正是借助月亮的朗照以及梅花的清香来营造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文表达的情意。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画梅花也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我则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