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玉文化,大概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的石珠、玉环,到新石器时代的玉斧、玉璧等;先民们不仅掌握了玉的切割和打磨技术,而且出现了礼仪用玉和装饰用玉,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玉文化的基础。 商周时期,随着贵族礼制的发展完善,玉器在礼仪中的地位空前提高。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祭祀用品,成为统治者代表天帝传达神意、建立和谐宇宙秩序的象征。
春秋战国以后,儒家学说逐渐走向正统,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与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相得益彰。人们开始用玉来比喻或比拟品德高尚的人。《礼记·聘义》云:“子贡问于孔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为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书矣,德行矣。’”意思是说虽然贫贱时可以保持自己的节操,但贫贱并非坏事,因为可以通过自励来实现自强,最终达到“厚德载物”(《易经·坤卦》)的目的。而富贵了也不至于骄矜狂妄,继续兢兢业业地修行,就可以做到“满而不溢”(《易经·谦卦》)。这种“和而不同”“贵而不显”的人生境界,正如雕琢美玉的过程,既需要切、磋、琢、碾,又需要留、刻、画、饰,方能达到内外协调,光彩照人。
宋明之后,儒学复兴,“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流行开来。人们将仁、智、礼、信、直、勇、敏、谦等所有美德都比作珍贵的玉石。清乾隆皇帝更是把“言志气、示仁德”的玉文化发挥到极致,自称“古玉卿云烂熳飞"(《咏古玉》),把自己的诗文集中收录在《陶情续录》之中,其中不乏“玉德惟谦”(《题古玉磬》) “玉洁冰清(《咏白玉碗》) ”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