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英叫什么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天然矿物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赋予了许多形象化的名称,如将硬度高于钢刀的矿石称为“锋镝”、把硬度与陶土相当的矿石称为“铅锡”、把硬度略低于钢铁的矿石称为“铁石”等;而将比重较小的矿石称为“轻铅”或“青铅”“黑铅"等等不一而足。对于石英,由于它的硬度较小且颜色多样,因此在我国古代它常被称作“水玉”或者“水晶”。
关于水的含义,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注云:“水中之石曰水玉…凡水晶、晶珠皆水玉之类也。”其实,古代所谓的“水”并非单指自然界中的液态之水,而是一种具有多义性的象形文字,它既表示河流,又代表雨点,同时还泛指金属货币(金钱),甚至还是量的单位。如《汉书·食货志下》就有“黄金一斤…”的说法。可见,古代的“水”字实际上就是“钱”字的古文字变形。正因为如此,所以上述文献中所说的“水玉”其实就是“金钱”的意思。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用磨制加工而成的石英制作成装饰品了。到汉代时,这种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其著作《楚辞章句》中就提到:“昆吾之金,铸为爵杯……赤泉兮珠子。”这里的“赤泉”其实就是红色水晶,而“珠子”当然就是指圆形的玛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