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哪个阶段最值钱?
学书三年,可称入门; 习书五年,可称小成; 修书十年,可称大成; 得此三成,书者可以世世代代吃饱饭、穿好衣了!(注1) 以书法成名成家者无数,要成为当代顶尖的书法大家或古代著名书法家一样,非一日之功。古人学书都很刻苦,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多用心,多努力,终究会有所成。当然,天资聪慧之人自然比其他人更具备成为大家的条件,但这仅仅是基本条件而已,关键还是要看后天的努力程度。
古往今来,那些有名的书法家,无不是勤奋与天分并存。 怀素自言我书“逸少”,可知他一生都是以王羲之为楷模的。而王羲之能写出《兰亭序》那样千古佳作,除了他的天赋之外,和他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据说他当年为了练好字,用尽了所有精力和纸笔,以致于最后竟把家里所有的衣服都写破了也没有写完,以至于光着身子被家人赶出门去……
再说颜真卿,他的《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等,都是靠一遍又一遍,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他的练字方法很独特:把字的笔画分开写,分两次写,比如“十”这个字,先写中间一短横,再写上面两短横,这样一个字就要写好几遍才能完成,可谓一字成林啊!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卜商碑》,都是字字严谨、一丝不苟之作。欧体书写要注意用笔,笔法不对,字就错了;要注意结构,结构好了,字才会好看。所以欧阳询每次写字都要先思索片刻,以确保书写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再说“二王”——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和小王子王珣,他们两个也是一生都以父亲为榜样。比如王献之的《桃叶帖》《鸭头丸帖》《中秋帖》,还有王珣的《伯远帖》,都是一笔不苟的书迹留传至今。
再说张旭,他是以草书闻名天下的,其草书堪称“颠张醉素”中的“颠张”。但其实他的楷书也是好的惊人,犹如他的人一般疯癫狂傻。他的楷书除了注重笔法、结构以外,还必须注意节奏感,也就是他所说的“折钗股”“屋漏痕”,这都需要下苦功才能练就。
再说赵孟頫,他既是宋皇室后裔,又是元代书画大家。他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且博采众长,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艺术上的巅峰。所以,他能独树一帜,开创赵体楷书,并流传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