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岁的书法家?

褚晨傲褚晨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对书法史略知一二的都知道,“魏晋潇洒”这四个字在书论中出现的频率之高,远远超过了其它词语。比如王羲之《书论》、钟繇《书谱》、梁武帝《古今书人颂》等等。

其次,关于“潇洒”的定义,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定义,出自南朝·梁·萧衍《古代贤达传》引古书《逸士传》:“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当世才子,今为仆隶,何品势之殊乎?’季鹰笑曰:‘我本汉宦官曹腾之外孙,虽复室家没落,冠履沉沦;然门第清高,四海少有。’人有讥其失坠者,季鹰曰:‘卿言差矣!吾家有至公廉贞之风,世播芳馨之德。’人曰:‘既称君子,何以食肉?’季鹰曰:‘吾虽贫贱,登宰衡之位;少小孤贫,老逢尊显。自以形骸忘形骸,以富贵易富贵。’人问其故,曰:‘人生修短,命也。若得仕进,不失升斗,身名俱泰,贫贱何为?’”(注:张季鹰本名张翰。)

以上两则材料,足以说明三点:第一,魏晋时代的文人是可以而且应该以贫贱为傲的;第二,即使身处贫贱之时,也能保持高雅的风度和品行;第三,作为士族,虽然出身不能改变,但德行和能力可以让人得到尊重。 张季鹰生活于魏晋之间,正处士族政治与文人心态的顶点时期。他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正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追求和理想:自由,散漫,不受拘束而又风度翩翩。 到了唐代,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更是将这种风骨发扬到极致。

当然,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有条件的——首先你得是个士族出身,并且能一直保持到魏晋或者唐的时期,才能享受那样的待遇并代表那个时代的审美;其次你还要有能力维持那样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状态,如果像陶渊明那样归隐还能有不错的诗和文章流传至今,那如果像王献之那样归隐也只是留下了“轻纨嫩绮积如山,豪富家财遍海渊。”的句子而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