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发行到第几套了?
目前,我国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二、三、四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第五套人民币于1999年10月1日开始发行,至今已发行2015年和2018年版五套人民币。 那么,人们平时所用的现金到底是第四套人民币还是第五套人民币呢?其实,在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银行必须回收第四套人民币,因此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已经全部是第五套人民币了,而第四套人民币只能进入收藏领域了。
虽然人民银行规定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回收第四套人民币,但并没有限定只收不付的时间,所以具体收回时间并不明确,只规定必须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逐步收回。
也就是说,第四套人民币并不是完全不能使用了,只是在银行窗口一般不再兑换了而已,用户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只不过如果去银行取现时被告知没有现钞会感到比较尴尬罢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购买第四套人民币呢?
这是因为在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之前,很多人还不了解国家对于纸币发行的相关规定,以为纸币发行之后旧的纸币就不允许使用了,于是将大量纸币存入银行,导致很多银行出现“储蓄大战”,进而影响了金融秩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特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 “停止收取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 也就是说,从法律意义上讲了,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确实“消失”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真的“消失”。这也是大多数人认为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三套人民币“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民币的币值与汇率的变化。
以一角钱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一角钱可以买到大约17斤粮票或者说相当于现在3.5元的购买力;到了90年代,同样是一角钱就能买到将近16斤的大米或者24斤面粉;到现在,一角钱大概只能买到不到两斤的米或者面了。也就是说,100元如今只能买到30元甚至更少的物品,而30元在20年前可以买到比现在的100元还要多的东西。这就是所谓“钱越来越不值钱了”的道理,当然这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由于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发行纸币,因而出现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通货膨胀现象。为了遏制这种通胀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自1995年起开始发行央行票据,即买进卖出央行票据来控制市场货币量。但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需求不断扩大,加之国际的影响,外汇占款等因素也不断增大了广义货币(M2)供给,从而导致了近年来持续的高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