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银锭多少人民币?
古代的钱币跟现在的货币概念不一样,不能简单的说值多少钱。 古代的一文钱等于现在的二角三分钱;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人民币150~220元之间(根据朝代不同,价格有高有低)。 一两白银大约相当现在的600元人民币。 古代的铜钱是以铸币材料分等级的——铜含量不同价值是不一样的,但是换算关系并不好确定。我们只能找到各种材质价格之间的估算关系,然后通过推测来大概确定铜钱的价值。 一般来说,明代万历以后,朝廷的铸币钢性越来越差,很多明朝钱币含铜量只有百分之十几,而清康熙年间,含铜量最高的咸丰大钱也不过48%,这些质量比较差的铜钱价值肯定要大打折扣了。 但是这种贬值并不是按照固定比例来的,贬值速度受铸币原料市场的影响很大。顺治朝之前,因为满清入关时军资匮乏,所以顺治皇帝下了诏书严禁销毁旧钱以铸新钱,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明末遗留下来的质量非常好的金钱。所以这时清初的钱币价格与明朝中晚期的钱价差不多。到了雍正朝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扭转。清廷开始大力推行钱币改铸政策,由于用料严格不足,铸工粗放,市面上出现了大量质次价低的乾隆、嘉庆时期铸造的银元及铜钱。这时的古钱市场价格就开始下跌了。
我上面所说的“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150元~220元”,这是指清代中晚期的情况而言的。如果是在明清过渡的时期或前期,这一比价还要再高一些。 有人估计会问,在唐代或者宋代,一两银子可以买几十石米,一石米按现在的价格计算大概值120元左右,这么算来一两银子应该值现在的三千元左右呢!怎么和你们说的相差那么多? 这是因为,古代的粮食产量没有我们今天的高,一石米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要比我们现在的大。而且这里没有考虑粮食的保鲜问题,没有考虑运输和仓储的损失。在粮食的加工和售卖过程中,也有大量的损耗,例如卖主不会把一粒米白白让人吃掉而不收取费用。
还有重要的一个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货币贬值的问题。唐代的一斤铁值现在的11元,一斤铜值30元。但是明代的一斤铁只值现在的3.5元,而清末民初的一斤铁才值1元钱。也就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同样的重量,金属的价格下降了,换句话说就是钱币面值大了。 如果按此规律推算,宋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17万元,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210多万元。 这当然是个近似计算的荒唐结果,但是可以体现出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