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帽筒有收藏价值吗?

隋其乐隋其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戴帽筒规则》,规定官兵必须佩带特制的帽筒(如下图),并明文指出"违犯者罚作苦工",可见此物当时之盛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种礼帽,起初是西方贵族的服饰,到十九世纪中叶,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又由于它便于夏季佩戴且不捂头,逐渐取代了原先的中国传统毡帽,成为民国时期最主要的男装帽子。至抗战爆发前,随着国民政府的推行的种种“新生活运动”,其普及程度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帽筒本身也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宣传,如1948年的《一剪梅》和后来的《月亮湾》等,在广大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由于使用简单、易于保存而且价格适中,纸糊的帽筒在当时十分流行。不过它的寿命很短,一旦受潮就会发霉腐烂。因此保存下来的原品相当少见,大多只有从旧物品中觅得些碎片残渣。

至于楼主提到的“铜铁铸成”的帽筒,笔者在北京和太原等地的一些古玩市场曾有过接触,发现它们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且造型比较单调,大多为六角形或八角形,表面装饰也比较素雅(多为凸起的棱线),很难想象它是官帽。

个人认为,这些作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的范畴——在工艺上可能更接近玩具,而非日用品。它们的制作原料比较昂贵,做工相对精细,且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流通领域相对较小,大多被收藏于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之手。 以上只是根据您的描述做出的初步判断,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能提供更全面些的信息,比如数量、规格和表面装饰等等。毕竟民末国初的年代远不止一个“帽筒”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巨大影响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