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叫中国画?
“画”字作为一个动词使用出现在史书文献里,应该是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画”作为动词使用,有绘画、画画的意思;但这里引申为“创作”“描绘”之意,与后文的“写”“著”类似,表示作者动手、动笔的意思。 比如《张丑小像》里张丑(明万历末年人)说自己的作品“皆吾所为也,手不辍笔”“每得一题,辄为之耽思倦困,挥汗如雨……得成图,如释重负”。又《徐渭集·序》里说到徐渭自己作画时“握管滋汁,挥洒涂沫,意所欲出”。
“画”作动词用,还有“刻”“印”的意思,这个意思一直延续至今。 那在明代中期以前呢?是不是没有“画”这一说? 也不是的,其实明初大家倪瓒就有“画”的字眼儿了——不过这里的“画”是用纸笔等在布帛上作画、描绘的意思。这跟今天的用法也很接近了。只是比之“动手”“动笔”“描写”等更偏口语化,且带有一丝文人自我欣赏的意味。 那么再往前的元朝如何?元代文人画家地位很高,比如赵孟頫就被尊为“赵文敏公”,王冕被朱元璋尊为“王公文敏”。他们的作品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所以元末文人画家的钱赚得也比前代要多。但无论是元四家中的谁——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我们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不难看到“画”这个字眼的出现。
那么再往前,宋代怎么样?宋徽宗赵佶是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瑞鹤图》《芙蓉锦鸡图》都留下了他亲自作的题记。像郭熙、李唐这样的大家也有大量的画作流传下来。宋人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里记载了不少画家画史、画法,其中自然也少不了“画”字。 元代文人画大家赵孟频的《松枝罗汉图》中,亦有“孟频画”字。当然这是孟频率自己写的,并非别人题写的内容。 再往前,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记录也多以“画”字出现。最有名的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上自然有了“画”字。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个很出名的《竹菊图》,他也为这幅画出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最后一句是“写出一枝幽幽意”,其中自然也有了“画”字。 五代十国以后到两宋三百多年间,中原大地一直都是分裂战乱的状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的影响并不大。这对文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方面他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又要保持自己孤傲清高的个性。于是书画就成了他们抒情怀、表心迹的一个载体或工具。 所以从宋朝一直到明清,“画”字始终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