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前五位数相同值钱吗?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中,银元、人民币币值计算问题中的一个分支——即银元折算人民币的币值如何计算的问题。 现在的银行和会计系统里,都是按照“汇率”来计算外汇牌价的(这里的外汇是外国人眼中的人民币)。
比如我现在有一百美元想要换成人民币,我只需要知道当前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就能计算出能换多少人民币了。这种汇率计算方法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使用的。 但是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段时期内,政府发行的纸币(主要是银元券和人民币)受到管制,一直存在价值波动。因此当时兑换外币的时候并不能像现在这样简单的用汇率来算,而是需要另外计算。 计算的方式各个历史阶段也有不同。在民国时期,央行曾经推出过两种计算方式。
一是以1935年法币贬值作为基点,按照“折合法”来计算。 “折合法”的具体计算方式是:将外币面额换算为当日的法定金额(扣除原货币价值后的余额)再乘以100,再把各外国币折算的人民币总额相加。
举个栗子:假定某日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情况如下: 美元有67万元,英镑有2.8亿元,法郎有4.3亿元,日元有1.2亿元,瑞士法郎有8000元。那么当日能够兑换的人民币数额等于以上各项之和,即90.7亿元。 二是以1939年为基期,推行的“定额法”。“定额法”的计算方法是将各种外国币的面值一律按一定比例折合为1939年的国库券数额,再以当年各种货币的发行之和,除以该国币面值总额之比例,求得每种外币相当于人民银行的数额,然后把这些数字加总起来,就得到该时能够兑换的人民币数额。
举一个具体的栗子:假设某日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 币情况如下: 美元有8万美元,英镑有9千万,法郎有2亿,日元有5百万,瑞士法郎有7万。那么当天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数额就等于上述五项之和除以5,即1.8亿元。 这两种算法后来都被赋予了数学公式。
到了新中国时期,为了保持人民币价值的稳定,减少纸币发行导致的贬值,中国人民银行于1953年和166年开始分别推行两种外汇汇率计算方式——“平价”和“调剂价”。
“平介”指的是以贸易项目下的出口收入或进口支出作为基础来计算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价格。 举个例子:假定某贸易项目下的进口支出计200万吨粮食,当时国际市场上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我国人民市的一倍,则需支付200亿美元;同时另一项贸易项目的出口收入为40亿美元,则相当于进口支付了80亿美元的人民币。据此,1美元约兑换0.8元人民币。这就是所谓的“平价”。
当然这里的“平介”只是一个简化模型,实际上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各国之间进出口的情况也不同,所以并没有把“平衡”作为固定汇率制加以执行。 还有“调剂价”,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其具体计算公式了。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步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