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现在的价值多少?
1900年左右,清政府开始大量铸造银元和铜元,其中银元以库平七钱二分为主,俗称“龙洋”;铜元以当十文为主,俗称“站人”。此后不断发行新的钱币,但这些新币大多是以贵金属重量单位“两”“钱”“分”命名,如袁大头、孙小头、开国纪念币等,这些钱币背面都是象征我国主权统一的五权宪法标识——五颗星。 随着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迁至南京,为区分中央与地方的钱币,1935年国民政府统一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自当年的2月4日起,废两改元,全国通行法币。同时规定:“本条例未规定之其他货币,不得流通于市面。但前清之龙洋及民国元年(1912)以前之银币,仍准流通,由中央银行或中国银行依法收兑,发给兑换券。”也就是说,在国民政府统辖的疆域内,只有“龙洋”和“开国纪念币”能继续流通,其它种类的晚清、民初银币都必须上交,由国家给予等价兑换。龙洋和开国纪念币成了旧中国最重要的两种银质货币。不过,这个“不准流通”的禁令只是个纸面规定,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法币正在迅速贬值,民众自然不肯将手中的纸币交出来换取贬值的钞票,于是各种暗地交易纷纷出现——百姓私下里还是认龙洋和开国纪念币,这两种货币在贸易中照样通行无阻。
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弥补战时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再次印发纸币,导致金融混乱,物价飞涨。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宣告失败。随后,龙洋和开国纪念币也走上了它们的尽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经济,迅速建立了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收回了一切民间资本,禁止一切外汇买卖。但由于历史原因,龙洋和开宪纪念币仍然流散在社会,并没有回收。它们在长期地下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别,从而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龙洋和开宪纪念币多出自河北、黑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出土物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货币。另外,一些老住户撤离北京时也将家中珍藏的龙阳带到了外地。
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国内还出现过两次挖宝热,人们疯狂搜索古代遗存下来的金银器皿和首饰,希望从中发掘出值钱的东西。由于龙洋和开宪纪念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许多古玩市场都有出售,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但是目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买卖出土文物,这些旧币的流通也在逐渐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