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家具价值多少?
题主的问题,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民国家具”的概念如何定义;二是“价值多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我们不妨一并加以讨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民国家具”是一个现代概念,它的出现依赖于特定的时间节点——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这38年中,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导致了传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进入了“冰河期”,不少工艺技艺失传,传统榫卯结构家具的制作工艺也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然而,正是由于“民家”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使得我们有机会一窥当时社会上下层的生活面貌,也有机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家居生活状况(尽管这种了解或许并不全面)。
我们今天谈及的“民国家具”,除了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外,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年代特征与艺术魅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国家具”是建立在当代认知基础上的概念,与民间社会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那么,什么是“民家”?
一般说来,我们认为,“民家”的出现得益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入侵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方面传统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旧的社会阶层发生了裂隙,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萌芽;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开始涌入我国,给传统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一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生活与美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民家家具恰恰体现了这种变革的轨迹与特征。 以床椅为例。一般来说,传统的椅子,无论是明清以来制作的木椅还是民间常见的藤编椅,其形式都是以坐为主,兼有倚靠功能。
民家的椅子则多了倚靠的功能,少坐着的方式。这正如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蹲着(如厕所里的马桶)到站着(如公共浴池的更衣间)再到坐着(居家与人交谈)的变化过程。 再例如枕头,传统的枕头高大厚重,而民家的枕头则变得小巧轻盈。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随着西方家居生活的融入,人们躺着看书、趴着午休甚至侧身睡觉都成了日常,于是枕头的高度、形状自然要根据不同的睡姿来改变。
当然,除却这些外在的物质形态,民家家具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精致而温馨的装饰图案。 在这些家具的背后,是民国时期空前活跃的民间艺术设计力量。他们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中富有生命力的元素融为一体,为我们留下了如今令人着迷的民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