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东北九省包括哪里?
老东北包括现在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地区。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伪满洲国在这里建立统治。1932年“满洲国”成立时,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东北地区,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全部。1934年以后,“满洲国”的领土还增加了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吉林省的西北部。
伪满时期的土地和人口 1936年时东北地区总土地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8亿,其中男性5788万人,女性5012万人;城市人口2800多万,乡村人口7900多万。东北三省中,河南省面积最小,仅有19.46万平方公里,而黑龙江省则达121.85万平方公里,比湖南省(120.44万)和广东省(17.97万)都要大。 当时,在东北地区除了有汉族以外,还有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等。在人口上,汉族占总人口的81%,少数民族占19%。
在东北地区的1.08亿人口中,13岁以下的儿童有2600多万人,50岁以上的人口则有1500多万。 当时的东北农村,人口密度大致为每平方千米10人左右,而在城镇周边的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有专家这样描述伪满时期的东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文教卫生事业也相当繁荣。” 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东北经济确实得到了较大发展。例如,1936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4650万吨,比1931年提高了约40%。畜产品、木材、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也都有了很大增长。
虽然东北的工业在发展,但是重工业比重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936年,重工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4%左右。同时,煤铁等矿物性原料不能自给,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主要工业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在文化教育领域方面,这一时期东北建立了大量的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试图以意识形态进行殖民统治。但学生们反殖民的意识和爱国热情却被不断激发。在伪满末期,学生的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