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何正新造胭脂红轧道碗?
这是个很有趣味的问题,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胭脂红”,其实是指一种低温烧成的瓷釉颜色,因这种温度较低的瓷色近似古代江南女孩儿脸上涂抹的胭脂红色而得名——其实现在的“珐琅彩”、“粉彩”等也有类似情况,因为其颜料中加入了铅矾等材料,使色彩在视觉上具有了“透明感”,在釉面上形成的色调也更为淡雅清新,不过这种工艺最后形成的效果还是偏深色的; 其次再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中所涉及到的两个概念——“造”和“款识”。
就“造”字而言,是指出口的意思(当然出口不一定是出口到海外,也可以是出口到国内另一个地域),而“款识”则是指底部的文字标记。那么结合这两个概念来看,题主所提到的“造”应该指的是进口原料、进口技术,在国内进行烧制的一种外贸瓷器方式;至于所谓的“款识”,由于民国时期很多外销瓷并不在器底标注生产时间等信息,因此“款识”一般也就指代了器底的图案线条,而这种由国外设计师设计的异形纹样,一般来说被行业内称为“花边”或“边饰”。 而回到本题,提问者所提到的“民国何正新造......胭脂红轧道碗”实际上有表述不清之处(也可能是翻译问题),首先“何正新”“造”并不是指的这个人或者这个机构名字叫“何正新”,而是说碗上饰有“何正新”的图案(即“何正新”的花边),“造”指的是烧造的意思。
不过从提问者给出的图片来看,该器皿并不完全符合上述描述,因为其底部的花边虽然是比较常见的环形花纹,但是环壁上凸起的弦纹却与“轧道”工艺有些相似(也就是将金属丝压印出横向细线,从而在底部形成波浪形的边缘),所以这又涉及一个概念——“轧道”。 所谓“轧道”是一种民间陶瓷制作技艺,主要是利用金属工具在瓷胚的表面滚压出花纹,然后施以釉药入窑烧成,其原理与印钞中的“轧印”十分类似,因而得名“轧道”;同时,由于这一工艺最终形成的画面效果具有“凹凸”之感,因而也被称为“凸雕”。
以上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轧道”——这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接下来简要说一下这种技法是怎么实现的——首先在陶坏表面用金属工具(一般是铁管或铜管)轧压出纹饰轮廓,然后再填上色釉,入炉烘烤而成。 综上,个人猜测本案中的“何正新造”可能指的是“何正新”花纹,而非“何正新”商标;而所谓“胭脂红”则是基于对低温烧成陶瓷颜色效果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