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二年使用什么币名?
我国的近代币制比较紊乱,其中有些币制的状况颇值得研究。如在我国现代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1912~1935年),钱币上不标注币值,只是在票面加盖“苏维埃”、“中华苏维埃”或“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字样。这些货币因在发行流通中自称为“人民币”,也有人称之为“苏币”或“红币”。但是,在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财政经济实行统制后,在各地派设禁毁一切银圆机构。于是,民间使用的金币、银币、铜币一律交银圆兑换所(银圆券发行所)以银圆收入换发银圆券,不准持有各种银币、金币。此后,“红币”在市面上流通的情况愈见减少。
在1936年9月以后,广西省联合准备银行与其他省银行一起,在钞票上加盖“禁止流通滥券”、“存库”字样没收保存。接着在1937年2月又明令一律限期注销,没收保存。对当时持有“红币”者,除没收外,还要按券面全额以旧币3.5元的标准加罚收买。于是民间持有的“红币”均被没收,暂时存于各省储备银行。“红币”至此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现代史中另外一些短期流行的“币名”:
北方革命政府金币。1917年7~8月,张勋复辟时,曾设法利用伪币欺骗民众。在这期间,他还派人向俄旧间谍哈尔金哈巴罗夫买进2万枚“革命党”金币,每枚合现洋4~5元。据说,这些金币重量十足,表面鎏金,正面刊“革命党”、“中华民国”等字样。但背面不印任何花卉图案。当时也有人称这种金币为“洪宪”金币,因据说此金是预备给篡夺帝位的袁世凯的。
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南京财政局发行一种纸币,名“金圆券”,面额分十元、五元、一等、二等,共有4个等级,换算符号为“元、角、分”。但由于当时南京政府的信用已极度低落,所以这一“金圆券”根本无法行用。
银圆券。1948年6月15日,行政院发表“整顿金融详细办法”,规定从是日起停止银钱兑换,颁布新银圆券发放计划。7月1日,财政部发行新型“银圆券”500万元,每枚银圆折合新旧银圆1元。但由于此时军阀混战,银行破产,金融风潮迭起,银行间互抢白银,以致新银圆券无法发行。
银元券。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铸银元为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即银元券。但发行“银元券”后,民众拒绝接受,并公开殴打“劝捐”的政府人员。
法币。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并发行价值法币的纸币。当年9月后,中央银行逐步收回各银行手中持有的黄金、外币,推行“法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