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毛笔什么毛?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莫过于“宣笔”,宣笔产于安徽宣城,历史悠久。自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起草“诏书百幅”,“权旨所挥,闻于天下”后,“宣笔”才有了名。同时,宣笔也只有兔毛,没有笔尖。
从元代到清末,宣笔和胡笔(浙江湖州产的毛笔)并称,为书坛两大主流。胡笔笔锋突出,锋利如刀,长锋拖泥带水,短锋入骨渗入,特别是杨周晋三大家的代表作,都是用胡笔写就的。宣笔则绵软通透,柔中带刚,险中求正,含蓄蕴藉,力透纸背,刚柔相济,笔笔见精气,笔笔见神韵,尤如行云流水。
宣笔为什么只用兔毛呢?这是因为兔毛的吸墨性强,容易控制,有柔软、光滑的特点,写出来的字顿挫有致,不浮不滑,刚健挺拔,并富有弹性。笔头需经反复搓揉,才能显出个性,写出效果,故有“善写力者的能者出其锋于毫素之中”之说。
清代以来,宣笔渐趋没落。一是徽州一带生产竹纸,不需要再消耗大量的兔毛。二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太多实用笔,装饰笔、工艺品笔应运而生。三是清末民初,国外的毛笔、油画笔、柳炭条等冲击国内市场,宣笔难敌优惠的价格。
宣笔现在多为名人收藏。20世纪80年代,中央领导为李可染作画时,送的便是宣笔。1999年,国家文化遗产日,中国书画史书画研究院又将宣笔提升到了国家文化遗产的战略高度。
2003年,安徽省政府公布了首批省非遗名录,宣笔制作技艺位列其中。2005年,该技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07年,“宣笔制作技艺”入列首批“国家传统工艺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