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具什么时期?
18世纪是清代茶具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宫廷贵族和士大夫文人的提倡,饮茶风气遍及大江南北。如苏州的碧螺春、杭州的龙井、芜湖的恩义茶和不输于云南普洱的松萝茶都名声大振,各地都在竞争最独特的茶叶,同时也在努力发展配套的茶具。如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以其独特的工艺而闻名,安徽歙县以及江西、福建等地也出产许多精巧的茶具。到了18世纪末,由于社会动乱,明末清初诞生的各种茶具名品大都衰落,唯独紫砂茶具仍继续发展,并出现不少优秀匠人,而以陈鸣远为代表的工艺最精,影响也最大。
清代茶具的第二个繁荣时期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后,茶文化似乎更普及了,当时出产了不少精品。如程寿珍制作的紫砂壶别具一格,饮香独具;杨彭年制成的紫砂壶形制优美,气韵生动;湘泉张济平则巧夺天工,制作的仿古铜瓷器喝茶具,装饰典雅,别具风格。
清代茶具的第三个繁荣时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政治沸腾、经济紊乱、内外交困。但是,在封建文化传统比较深厚的内地,这种社会现实却催生了人们在精神上追求淳朴自然、在饮茶风尚上回归原始本真的趋势。这种茶道思想与此时茶叶生产的专业化、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茶叶品质的优良化正好契合,于是,造型别致的各类茶叶精、做工考究的各种茶具得到了茶人的青睐。这一时期的茶具以“定窑风格”和“唐风格”占主流。
清代茶具的第四个小繁荣期在20世纪70~80年代。当时是文化大繁荣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6年中国农学会饮茶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1987年国际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9年中英茶文化和科学研究协作中心在深圳成立,这些组织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的一系列茶文化研究工作,为茶文化的普及和茶具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个时期,不论是精瓷茶具、竹木牙角茶具,还是民间窑洞烧制的茶具也多种多样,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发展变化。
清代茶具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制作精细、丰富多彩。由于清代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具在材料使用和造型方面的变化也是一个特色。
材料使用。
除了沿用明代的陶瓷茶具和金银茶具之外,清代将大量竹木和牙角进行雕刻做成套茶具,人们使用这些茶具,一方面有美观实用之效,另一方面也有身价体面之忧。
造型。
清代茶具造型丰富多详,有的是圆形的,如圆罐、圆笼;有的呈半圆形,如壶、杯;有的呈正方形,如砖形茶具;更有的茶具呈花瓣形、石榴形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形状。虽然造型离奇古怪,但我们可从这些茶具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凡是实用的茶具大都形状相对规矩,而追求美观的艺术品则往往造型离奇,以图从造型上给人以美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造型上,各种器物大都由壶嘴、把手、腹部和盖等四个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