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毛钱的硬币长什么样?
我们国家现在作为通用货币的金钱是在秦汉时期就开始铸造的,它是以重量单位“两”作为钱币的单位,一直到宋朝钱币单位才开始有“文”这一个单位出现,到了清朝开始,清朝的国币是银元,俗称“洋钱”。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也开始使用了银元,只不过因为当时的军政人员抵制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所以银元一开始只在南方几个省市流通,到了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宣布禁止银元自由流通,将银本位改为纸币本位,银元的流通才真正结束。
而今天我们跟大家聊的,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种以银为本位的钱币,它就是银毫。
有关于银毫我们国家一共发行过两种,一种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贰毫银圆,另外一种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贰毫硬币,那么这两种银毫到底有什么不同,又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贰毫银圆发行于中华民国21年(1932年)3月,民国27年(1938年)5月停止发行。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上书“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字样,代表发行于民国23年;背面为古币图案,面值两毫。于1937年7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统一币制予以回收,强制兑换为法币。回收之后,民间盗挖出象牙造假货币,并流传至今,所以现今在市场上出现的银毫多数为假货,而真正出自民国时期的银毫则都收藏于博物馆中。
贰毫银圆作为我国最后一种以银为本位的钱币,它的流通时间最短,却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种钱币。有人认为银毫的停止发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经过白银脱硝和通货膨胀,银两早已失去了银本位时代所代表的重量单位的意义,它的价值事实上已经由银本位转化为纸钞本位;也有人认为银毫的停发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和国民政府的腐败所造成,因为国民政府囤积大量白银不发刊银毫兑换民众,再私销给金融寡头造成经济黑洞,从中渔利。而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其实都对也不对,因为自中华民国民为国币法定银本位以来,其他各种金属货币实际上已经有名义上的银本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银本位,从全国金融体系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步入银本位,法币的发行实际上已经附属于银本位,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大银行家盛宣怀在20年代末已经向国民政府提出实行银元本位化,而由于国内军阀混战和国际局势不稳,这一计划一直没有实行。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国内经济恶化,在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禁止银元自由流通,改用法币作为本位币,一切银本位兑换法币。而按照国际货币金融惯例,各国实行的是什么本位,国家的法币就应该是什么本位,所以法币自然不能是银本位,这一点我们从法币的币值上看也是一目了然,法币有分:壹圆、伍圆、拾圆、百圆、千元,可见其对应的本位应是元而非两。
而到了1948年8月15日,由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恶化,通货胀萝高达894万倍,法币亦随之贬值40多万倍,“法币一百万元只能买米一瓶”。国民政府遂宣布改组中央银行,并将中央银行、中国、交通三行合并,改组为中央合作银行,并以贸易收入及公债收入为经营资金。经济改革失败,法币改革彻底终结。
此后,人民币也开始流通,银本位彻底退出了人民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