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窗户叫什么?
在传统中式建筑中,窗户的造型和布置均极为讲究,被称为“牖”。《释名》解释“窗”字说:“辟寒窗,言辟寒气也。”意思是:防寒用的窗户。《抱朴子》中记载:“凡五井无异,南向而为正道。”意思是说,一座建筑,其窗户多数都是朝南的
窗户一词的出现:
据考证,作为建筑上的构件,窗的产生要比房屋早得多。早在清末,在古人的文字记载中就可以找到“窗”,如《韩非子•喻老》中有“百尺之屋,深窗穷窦,以纳风霜”。但那时,窗和牖还未完全分开。牖指的是门窗上类似栏杆的粗格,可用于挡雨,也可用于护窗。到了春秋时期,据《礼记•月令》记载,天子有十管,诸侯有七,大夫有五,士有三。可见,当时贵族阶层对窗的普遍使用。而《玉篇》中也有这样一段话:“(窗)宋元以来,或曰窗,或曰牖。”据考证,“窗”字直到北宋末年才被使用,“牖”则一直沿用直至近代。
窗户的作用:
1、采光:窗户是光线进入房间的入口,又是室内外空气换气的通道,因而是房子不可或缺的配套物品。古人对窗户有着多种期盼和渴望,如希望窗户能够“明”;能够“通透”:即明亮而又透明;能够“远离纷扰(噪)世界”,具有安静作用;还能够“瞻望”:具有眺望作用;还有获得“风景”作用等等。这些期盼和渴望,大多通过窗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表现出来。
2、防风保暖:窗户密闭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室内的温度变动,冬季通风不畅将会使室温下降,冬天寒冷,人们往往将室内的窗户关得紧巴巴的。
3、防止偷窃:白天要出门时,需记得关上窗户,很多人回家时发现窗子是打开的,都会害怕有人偷窥,但其实这样有利于防止偷窃。
4、防止噪音:城市的地铁、轻轨等交通运行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居住在低层噪声比较小,而居住在高层由于离交通要道比较近,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噪音影响,而夹层玻璃窗的隔音效果比普通玻璃要好很多。
窗户的型状:
中国古代传统的窗户大部分是直棂窗,还有一些是胡栏杆式样,近代出现的玻璃窗,一般安装在房间的堂屋和厢房里,有的农民还把玻璃装在床头,白天拔掉,晚上插上。按材质分,传统的窗户有柴窗、木窗、竹子窗和纸窗。柴窗使用最广泛,木竹纸材料制造的窗户,主要是因为有的木材比较紧缺,才使用这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