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书是文物吗?
清代距离今天只有一两百年,不算太古,也不算近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古代,纸张刚发明不久,笔、墨、纸、砚刚普及开来,纸的价格很高。为了保存,把文章刻在石头或青铜器上,称为铭。石头铭现在称为石刻,青铜器铭现在叫铭文,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然属于文物。
到了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了,人们将文章写在刻好花的纸上(字模),刷上墨后复印在一张长纸上,就是“刊本”,也叫“刻本”,这种印刷品到清代仍有印行。
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元代得到了推广,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划时代进步。
近代的铅印技术大约于1830年发明于英国,在19世纪传入了中国,清代的出版书籍大多数用铅字。但是,中国古书的传统保存方法依然是线装,而且流传下来的古书,绝大多数是线装的。
现在,我们常说的古籍,就是指线装书。古书、老书就是指线装书。清代古书自然属于文物范畴。
文物,一般分为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清代古书属于传世文物。当然,有些线装古书是清代文物,有些非清代,是明清甚至前代古书。但是,只要是一般在清代出版,就可以称为清代古书。有的清代线装古书,在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年出版,但它的前身是明万历(1573-1620)年出版,甚至前代作品,只要不是清代创作,就不能称为清代古书,而称为明清古书了。
我们馆藏线装书,大部分是清代线装书,小部分是明代线装书,还有少量宋代以前的古书(主要是唐以前古籍)。其中清代线装书有2499种,约44488册,占线装总数的93%。其次是明代线装书590种,约7790册,占16%。
可见,馆藏线装书,绝大部分是清代书。清代古书属于传世文物,是馆藏珍贵线装古籍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