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圣旨是什么字体?

缪林兴缪林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故宫博物院,陈列着许多古代的文物。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光绪帝亲授大臣李鸿章的大红诏书。说它不起眼,是因为它没有皇帝玉玺的字样,也没盖皇帝的玉玺,只是皇帝的手诏罢了,这自然引不起游人的注意。殊不知,光绪帝御书的诏书,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个活教材。

我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这门艺术被封建帝王利用,成为了统治人民的工具和装饰品。皇帝的字被称作“御书”或“御笔”,臣民们把皇帝的字看作金科玉律,对皇帝书法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皇帝更喜欢利用书法进行统治装饰。

乾隆帝曾御笔亲书了“惟精惟一”四个大字,制作匾额,悬挂于紫禁城养心殿卧室正中,象征皇帝达到了孔子“惟精惟一”的“圣境”而可以主宰一切,臣民百姓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乾隆帝还把自己的“御笔”文字,选编成册。书名叫《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在法帖中的凡例里,皇帝自称:“著朕御笔冠首”,“以朕之书冠于卷端”,以显示皇帝书法之尊贵。这册法贴,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皇帝书法的汇集。

从所编入法贴中的字迹来看,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有柳字的风韵。例如,所选用乾隆帝的一段文字是:

“《兰亭》墨迹,神韵流鬯。……朕于万几之馀,留意典籍,稽古右文,考书家派,……虽未敢于古人比肩并驾,要亦有所本其所自,学之有得耳。……”这字迹清秀流畅,很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以书冠冕百代”的柳公权的楷书,也对这些皇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大臣沈德潜的诗风和皇帝的旨意相合。雍正、乾隆年间,大肆提倡用古奥艰深的典故来阐述封建礼教、封建纲常,以美化封建皇帝的形象,沈德潜的诗与之暗合,所以备受乾隆皇帝的青睐。沈德潜被授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被称作“当朝诗臣之冠”。

沈德潜的诗《上敕赐宴翰林诸臣诗》、《登岱诗》,受到乾隆的称赞。沈德潜有首《圣德诗》,其中写道:“天声先远慑,庙略固潜谋。……皇祖建寰宇,……皇考定东州。陛下缵鸿绪,一统常维新。……中外尽臣仆”。沈德潜谄媚皇上,终得厚赏。

大臣方苞,提倡写“古文”,为雍正皇帝所赏识。方苞“以经术为原本,而其文具有法”,在方苞授意下,刘大櫆、姚鼐等文人写了一种“法言”文体,为皇帝撰写“谕旨”,“法言”也成了朝廷的“御用文体”。

与方苞、沈德潜同为桐城学派的方受畴、刘大櫆等文人,为皇帝御制“法言”,姚鼐在方苞、刘大櫆等人的影响下,被嘉庆皇帝赏识,授编纂、评明史纂修,官至湖南(长沙)学政,他撰写的《八代文标选提要》,为嘉庆御选《古文渊鉴》所取法。

桐城派文人、书画家如姚鼐、方东树等还充当了为皇帝教授书法艺术的角色。桐城人方东树,曾任乾隆皇帝的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讲官。

乾隆皇帝御书“清慎勤”三字,是清王朝统治人民的基本策略之一。清代皇帝,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以保持封建秩序的“和谐”;提倡慎于施政,宽以待民,维持社会的“稳定”;提倡为官清正,以保住封建政权的根基稳固。

因此,以“清慎勤”三字做主题思想的文章,成了清朝大臣们常写的文章题目。如李绂的《清慎勤铭》、尹会一的“清慎勤实治民之要”、刘大櫆的《勉清慎勤》、钱大昕的《清慎勤三字箴》、方东树的《清慎勤说》、刘文淇的《清慎勤》等。

雍正皇帝为了巩固清王朝的政权,以“勤”字为纲,倡导大臣们为皇帝“效劳”尽力,在朝廷上推行“勤”字为纲的“勤政”政策。于是,以“勤”字为文题的篇章、文论、奏折,如沈德潜的《勤礼说》、方东树的《勤勉说》、纪昀的《勤劳论》、程晋芳的《为政以勤论》等。

由于受以“勤”为纲的“勤政”思维支配,清代皇帝的书法,以“柳体”为主流。柳字,字形长方,字画短小,笔力遒劲,结构匀称,有“劲健道媚”、“风骨凛然”之美。

沈德潜对“柳体”推崇备至。他对颜真卿的行草书推崇为楷模,对其楷书却不齿。他说:“颜真卿行草,鲁公之本色也。……至于楷书,不复与行书同法……殊减风神,盖古书以篆为形,楷书以行为形,故也。……柳书亦多法颜,然于精熟之中出之,而意态乃健,鲁公之行笔也。今法帖真行行草并有之,亦有楷法以行笔行之者,以颜不如柳也”。这就是说,颜真卿行书好,楷书差;柳公权的楷书之所以好,就是仿照了颜真卿的行笔方法写的。

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台阁体”,到清代,“台阁体”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楷模。所谓“台阁体”,就是以馆阁为楷模,要求笔划精巧,体式华美。“馆阁”,亦称“翰林”,明代翰林院士都是进士出身,他们写的文章“典雅”,字也写得漂亮。馆阁的字,就是“台阁体”。

为适应“台阁体”的要求,清代开始,将“馆阁”确定为“八股文”和“馆阁体”,把“馆阁”变成教封建子弟八股和书法的一种机构。清代“台阁体”发展到了顶峰,以至使书法艺术成了御用之品。

清代“台阁体”虽是皇帝御用之品,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但对“柳体”起了极大的促进和发扬光大之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