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磬怎么辨别?

苟雅舒苟雅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磬多为铜质,多为乾隆时期铸造,乾隆皇帝曾下诏铸造100面铜磬,这些铜磬在北京大钟寺铸钟殿内铸造而成。北京大钟寺曾为皇家寺院,乾隆皇帝下旨铸造铜磬时,特意挑选了大钟寺的工匠进行制作。当时铸造铜磬的工匠共有200多人。

为了铸造100面铜磬,乾隆皇帝还特别命人从中国南北各地搜集磬石,用以制作音板。音板制成之后,工匠们又开始铸造铜磬。用铜铸造出磬框,将音板镶嵌在磬框之内,再在磬的两面和音板之上铸上梵文经咒。

为了铸造这100面铜磬,乾隆皇帝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100面铜磬铸造完毕之后,被送往承德普宁寺安放。普宁寺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而建的一座寺院,这座寺院中的大乘之阁内安放的也就是这100面铜磬。

当年普宁寺内还建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挂的即为铜钟,而鼓楼内悬挂的则是铜磬。每当寺院内举行法事活动之时,钟楼和鼓楼就会共同敲击,大乘之阁内的100面铜磬也随着钟声和鼓声的震动而一齐发出响声。这100面铜磬的体积要比其它磬大得多,每面磬的高度为213毫米,口沿宽178毫米,罄体宽132毫米。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清代铜磬的体积之大 。100面铜磬按照十二律分为十二级,每级音高不一。这些磬的质地优良,音质纯正,音色优美,余韵悠长,加之数量众多,因此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这100面铜磬都是罕见的乐器珍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