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有哪些特征?
清代是中国玉器史上集大成时期,无论从玉器的制作数量、质量还是品种,皆超过前代,有“扬州玉,甲天下”之说,玉雕工艺逐渐形成南北两大派系,北艺以北京为中心,南艺以苏州、扬州为中心。
清代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实行“尊儒重道”,提倡“孝治天下”,继承历代帝王利用玉器“礼仪天下”的优良传统,使清代的用玉制度远远超过其他朝代。主要表现在玉器的陈设化、礼仪化、装饰化上。陈设品以山子、花插、熏炉为多,其中尤以玉山子影响很大,成为陈设用玉的典型代表。
清代玉器在工艺制作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型玉器增多。乾隆时期,新疆平定后,特设“玉房”,专采珍贵玉材,因而大型玉器增多。玉料增大,工艺也随之精进,特别是琢玉工艺,刀法快捷,线条流利,层次清晰,讲究构图和造型。二是仿古玉增多。清代玉器受“金石学”的影响,仿制古器形是清代玉器的另一特点,有仿三代的“簋”,也有仿宋代的“玉壶春”瓶等。
由于玉器制作的全面繁荣,玉匠技艺的精益求精,玉材的增大,使玉器图案的描绘更为精致、繁缛,“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清代玉器突出的艺术风格。玉器上常见的图案有两类:一类是用历史人物典故来寓意吉祥,如“三顾茅庐”、“鹿鸣宴”、“柳毅传书”等;另一类图案则以谐音或字形的增减来表示吉祥,如用蝠(福)、鹿(禄)、寿龟、如意等来组成“富贵长寿”、“平安如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