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作品谁在家里?
这首诗的题目用了一个倒装,其实就是“在家里谁”。而这个问题本身就出乎常理,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和莫名其妙:除了家里的成员,别人怎么会在家?显然诗人的本意不在家里的成员,而在“家”。
诗人对“家”是情有独钟的。他的《家园》、《老屋》、《家门朝东》等,都是“家”的组诗,可见这个“谁家住”是有分量的。
诗从“在老家”开始。这是第一组诗。“人走了”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些“人”是家的“成员”,他们的“走”使“老屋”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四壁”和“空空荡荡的庭院”,“空空荡荡的庭院”里只“鸟”、“草”、“风”、“雨”,“鸟”只是来“栖息”,“鸟”走了,留下“草”;“风”来,“风”也会走,“雨”来,“雨”也会走。
以上第一节。“人走了”,家里空了,第二组诗“在我家”,是“谁”?“母亲”、“父亲”。在第一组诗中,“家”的“人去”主要是通过“客体”,即“老屋”和“院子里”来表达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描述。本组诗开始反转,变成“主体”对“客体”的描述。这组诗中的“家”与另一组诗中的“家”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心理空间”的“内核”上是不同的。因为这里有“母亲”和“父亲”,他们让这个“家”有了“温度”
第一组诗是静态诗,第二组诗是动态诗。两组诗虽然都是“无人”,但“在我家”,有“母亲”、“父亲”在“打扫”、“在做”等动作,以及“我”离开后的“等待”和“叹息”。
第三组诗从时间上讲,第二组诗发生在“昨天”,第一组诗发生在“今天”。从空间上看,第二组诗的“家”是“我家”,第一组诗的“家”是“老家”,但“人走院子空”是一样的,“风来了雨来了”
“在我家”和“在老家”是两组平行关系的诗句,其逻辑是递进顺序,即“我在家”,“我”离开,“我”在“老家”。两组诗的并行交叉使“谁在家里”的回答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物质到心理,从形式到内核,逐步推进,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最后完成。
“那么谁在家里?我!” 这是答案
“在我家”其实“人走院子空”,只是“有母亲有父亲”,父母心中的“有”与实际存在的“无”形成反差和张力,使“我”内心“回家”的欲望和“在”家的感觉成为现实,使“在老家”“人去楼空”变得可能和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