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清代铜版画?

竺锦海竺锦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要看铜版画的纸张,清中期以前的铜版画用的多是粉白宣纸(又称毛太纸)或连史纸,纸质厚实,纸表光滑而有阻力。道光三年以后则多采用薄软光滑的土连史纸。由于早期进口铜版画印行数量较大,因此,早期的国产粉白宣和连史纸并没有标准的规范,纸张质量良莠不齐,纸质有厚薄之分,颜色有白黄之分,这也是早期铜版画纸张的特征。道光三年以后的薄纸铜版画,由于纸张数量受到限制,因此,后来的薄纸版画纸张质量基本保持一致,纸色偏黄。

墨迹是鉴别清代铜版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清中期前的粉白宣和连史纸铜版画的墨迹有浓淡之分,这和印制时采用的颜料有关,其颜料属于碳素颜料,呈蓝黑色,蓝色比较淡,黑色比较浓,因此我们看到的早期铜版画色调普遍偏黑,而且,用手指擦扫会有少量的颜料脱落。道光三年以后的薄纸铜版画多采用蓝黑颜料印刷,色调较淡,用手指擦扫没有颜料脱落。

清中期以前的铜版画印制时,在上纸印刷前,纸张先用宣纸封皮纸蒙面,印制后再把蒙面纸揭去。揭时由于用力原因,一些微小的纤维拉毛断裂,这些毛屑粘在印好的铜版画表面,这也是早期铜版画的特征。由于这些毛屑是粘在颜料层上,因此用手指扫擦不会脱落。而后期的薄纸铜版画印纸前不再蒙面,所以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特征。

版面和印制数量是导致纸张大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早期铜版画行、款两行之间的距离十分接近,字的印刷十分清晰,印制数量较小,所以后期保存比较完好,出现断裂的比例较少,因此,早期版本的铜版画,大多纸张宽大,后期的铜版画行、款两行之间的距离较宽,字迹较淡,印制数量较大,后期由于经常翻阅,纸张折痕处经常伸展断裂,从而导致后期的铜版画纸张变小。

从印制年款和纸张大小之间关系来分析,清中期以前的宽大纸张不可能出现后期的年款,后期纸张变小也不可能有早期的年款。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了纸张大小的细微特征以及纸张颜色的深浅,版面文字清晰度,墨迹的浓淡和行款距离的宽窄,再结合科学的检测手段,如采用比色仪来检测纸张和墨迹的颜色,采用红外线和扫描电镜观察纸张的纤维,这些特征结合起来观察和分析,就能准确地鉴定出清代铜版画的年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