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书法作品有哪些?
刘墉的书法丰肥臃肿,乍看很奇怪,但细读法度十分严谨,有精气潜伏其中,所以被尊为清朝三大书法家之一。刘墉书法的特点是法怀欧(世南)、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且在颜体基础上变化而来。刘墉好藏书,喜作诗文,传世作品有《祝融峰闻鸡鸣曲》、《戒酒诗》等。有《石刻 别解》、《史书画笺》、《文说》、《说文解字考证》等著作。
刘墉初学董(其昌),继而学赵(孟),得力于颜(真卿)、苏(东坡)最多。他在董、赵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用墨以“浓”、“淡”突出效果。其墨法出神入化,创造出一种看似轻软平和,实则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世人评刘墉的特色为“墨猪”,褒贬不一。其论书法云:“书时尤须深行墨池,使笔酣兴畅,不遭遏涩之吝,则思致自出,神理胥融。心手相得,书可忘倦,然不可不知节也。”
刘墉书法作品流传甚少,馆藏国内的只有山东省博物馆藏《行书论书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行书题唐人书谱》1册。其馀存台湾、日本、美国。有的作“墨迹”流传,有的则刻在碑石上。作“墨迹”存世的有《行书七绝诗扇面》、《行草试笔十种》、《楷书三言九句屏》、《行书诗三首卷》等。以《行书七绝诗扇面》为精品,此幅诗文出自唐人杜牧(字牧之)《江南春绝句》。用笔自然流畅,一气呵成,风神独具。笔迹圆润,墨韵生动。点画提顿均蕴含其中,显示出一种“拙”而不“野”的情趣,给人以清新俊逸,耐人寻味的审美感受。
传世碑刻有《白水岩题刻》、《朱衣洞题刻》、《重修三孔碑记》等。《白水岩题刻》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用笔洗炼遒劲,结体宽绰严谨,字法险劲不拘于法而妙合于法。行笔疏朗遒迈、稳健清逸,通篇意态风流潇洒、气度恢宏。《朱衣洞题刻》也书于乾隆五十三年,与《白水岩题刻》不同的是此碑刻行文为竖式。用笔中蕴藏迟涩之趣,结体较内敛,更显严谨,字法高古清奇,行笔更显清逸自然,通篇洋溢着书者的心性之风。
刘墉有文武全才,学识渊博,精于吏治,且为人做事以诚心和良知为准则,故生前即有“浓墨宰相”和“风流太宰”之誉。其博学和才识以及清正的为人更是令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