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元宝是什么颜色?
民间多称“金锭”。 中国自清王朝时期对黄金的生产和使用都有所限制,在流通中很少使用黄金,只以银两为主要货币单位,皇帝赏赐或地方官员向朝廷纳贡的黄金多铸成一定形状和重量的金锭,一般用生金经熔铸后直接浇铸而成,呈金黄色或浅黄色。
“元宝”之名实始自清代,是沿袭了前朝金银铸锭的形状和名称而来,并不确切。清代金元宝有朝廷所铸和各地进贡的两类,铸造方法不尽相同,形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呈长方形或类长方形,两侧及两端向上翘,中间有孔;有的为上弧下平形状,有大样、中样、小样之分。一般用黄金含量约在96%-99%左右。
清朝皇帝赏赐金质器物,有金币、金饰、金器、金元宝等等。金币有两种,一种称“福金币”,直径7.9厘米,重8两,每套10枚,每枚币上有“福、禄、寿、喜”字样和吉庆图案,共计10字10图;另一种金币,直径6.4厘米,重5钱,每套3枚,每枚金币上各铸“寿、喜、禄”字。
金饰有金冠、金帽顶、朝珠、搬指、玉带板、黄马褂、翎顶等。清代皇帝对文臣所赐黄马褂用石青色绸做面,用明黄色绸做里,上用金黄线或黑色线绣团龙等图案及海水江崖或八宝等纹样。所赐金质朝珠分大朝珠和吉服朝珠两种,用108颗东珠穿成,悬挂有佛塔和磬为饰的“佛头”,两侧为“纪念”和“绊”。
清代帝、后、嫔妃等后宫的冠饰、衣饰、发饰和佩饰等都有许多金质饰品。如“钿”,是插在钿子上的一种冠饰,皇子、皇孙的福晋,公主、郡主、县主、乡君及夫人等皆戴钿子,钿子顶上插钿、钿簪。钿有两种,一种是珊瑚钿,另一种是金钿,金钿上嵌红宝石或多颗珍珠。钿簪是金质饰簪,是固定钿子发网的饰物。皇帝后妃等人出行所用的黄轿,其衣帽架、宫灯以及马鞍辔饰乃至马链、铃铛等也都是用金制作的。
金器有金鞍、刀把、金杯、金盘、金碗等。如乾隆皇帝曾专令广州造办处制作过一套包括金盘、金碗等在内的金制餐具25件,这套金餐具,每件通体錾花,雕刻精美,鎏金处理,光彩烁烁。
清帝为了镇压各地的农民和反清武装,在多次战役中缴获了一些战利品,如金钗、金戒指、金镯子、金块、金元宝等,这些黄金一部分被用来赏赐给有功之臣,一部分被收入国库。
清代的金元宝制作粗糙,只有大样、中样、小样之分,并不固定规式和标记,只有少许铭刻铸有“九五二”或“九五一”(指黄金的成分)的字样,以证明该元宝的成色,其重量亦不固定,有重40两、10两大小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