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种有几类?
在谈论翡翠的「种」之前,先简单的了解一下翡翠的特性——宝石学上的定义,翡翠是一种由多晶质结构构成的矿石,简称「岫玉」(严格来说,它的化学式为NaAlSi2O6);而商业界的定义则宽泛许多,只要是颜色鲜艳、透明的玉石都称为「翡翠」。所以很多人喜欢把翡翠和和田玉这种软玉对比,其实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宝石。
现在来说说人们口里常说的“种”是怎么回事。在评判一件翡翠的品质时,经常会见到“水头足”“水头短”或者“玻璃种”“冰种”等词,这些说法都是指“透明度”,也就是翡翠“水的程度”,而「种」其实就是「透明度高不高」的意思。 既然有了高、中、低的划分标准,那么就应该有对应的品种名称来对应,于是人们根据“透明度”这一指标,将所有的翡翠分成了「底档」(低档)、「中档」与「高档」。每个档次再按照高度分成3个等级,共9级18名。不过这个分级方法并没有得到行业内的认可。
除了上述按透明度分级的9个等级外,一些商家还沿用过去的老办法,用「豆种」「糯种」等等来表示翡翠的「种」,而这些称呼也不是行业里的正规术语。 其实,所谓「豆种」「糯种」的说法只适用于行内,是过去判断价格水平的方法,并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了。但是一些老年消费者却依旧使用这些词语,因此新手买翡翠的时候可能会被坑。
为了帮大家区分,简单介绍这几种过去常用的方法:
1. 观色法 用透射光观察,如果看到底色纯净,没有灰色和褐黄色调,且均匀明亮,则说明质量较好;如果颜色发灰,说明种嫩,结构粗糙,价值较低。
2. 比体积法 同样大小的翡翠,越透明价值越高。比如同样是50元的钻石和50元的翡翠,一般人都认为钻石更值钱。
3. 看瑕疵法 主要看翡翠是否有裂纹和杂质,最好是没有裂纹和杂质的为佳。如果有裂纹,即使很细也很影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