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佛头的寓意什么?
说起雕刻的题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人物、山水、花鸟等等。其实,在雕刻中,除了广义的题材,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种类——饰件。 所谓饰件,指的是那些以装饰功能为主,不以表现意境和情节为目的的雕刻品。因为其功能性的存在,决定了它在材质上更偏重于使用软玉、玛瑙等质地细腻温润且色泽晶莹亮丽的原料。
而雕工则比较随性写意,并不追求过于写实的效果,多采用高浮雕或者浅浮雕的手法将所需纹饰或图案印入材料。所以,我们在市面上所见到的很多带饰件的和田玉作品,其造型都是相当简洁大方的,没有太多的多余线条,看上去很是干净舒适。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在所有的饰件作品中,我独爱玉佛。可能因为我本身就是做玉石雕刻的缘故,所以对于这类作品会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但凡遇见料子合适且又符合我心里形态的玉佛,我往往会放弃一切细节上的顾虑,竭尽全力将其雕琢完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好多学生都会对我“念念不忘”,经常会在街上偶遇之后惊呼:“老师,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言归正传,既然都说到玉佛了,就顺便聊聊关于它的一些故事吧!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曾经放过一匹马,马死后便托生于人间,成为印度王舍城的一个国王。此人生性仁慈,热爱一切众生并严禁屠杀动物。有一次,一个贼偷了他的马,他找到这匹马的尸体后极度悲痛,命令工匠雕刻成他的雕像,日夜供奉在身边。
后来,这位国王死后也托生为佛,这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双足自然盘坐于莲花之上,外表看起来祥和宁静。 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雕刻佛陀形象。只不过在当时,佛的形象与当时的人们想象的不一样。到了汉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佛教,因此出现了许多按照汉人习俗妆饰的佛教造像。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也使得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兴盛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佛祖的形象开始趋于统一——面型圆润,头梳高发髻,身穿袈裟,双臂环抱胸前,作“禅定”状。这一形象也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