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翡翠掉色?

区涵蔚区涵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掉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颜色掉了,或者说染色了,即表面颜色变淡或者消失,这种情况在低劣的假翡翠中经常会看到,这些假翡翠通常采用浸染的方法,也就是把劣质翡翠放在染色剂溶液里浸泡,使它吸收染料而着色,这种人工添加的颜色牢固度较天然色差很多,只要用力摩擦或者经过长时间的热水浸泡,掉色现象就比较明显; 其次是色根处有绿色扩散现象,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种水较好的高档翡翠上,由于质地透明或者半透明,可以在肉眼直视下观察到原本附着在翡翠表面的颜色像颜料一样渗透出来,形成扩散现象,其实这是颜色深度不够的表现,属于一种走色的现象,当然,这种走色的过程是缓慢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再次是浮于表面的染色,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品质较低的低端翡翠或假的翡翠材质中,由于本身质地结构就不紧密,加之染料的吸附力不强,所以会在表面呈现一层浅绿色的漂浮物,这种浮于表面的绿不是真实的色彩,用指甲可以刮除掉,稍微用力揉搓就会被洗掉,遇到这种情况,只需要清洗即可(注意不要使用化学品)。

以上三种“掉色”的现象都是通过外力作用让颜色发生变化,事实上天然的翡翠也是会“掉色”的,只是不会那么明显和夸张,所谓天然的“掉色”是指原生的有色矿物的风化流失,或者后来形成的充填在晶体间的色素离子分散开来,导致颜色变淡,不过这种情况是在正常的光照条件下逐渐发生,且不易察觉。

巴惠群巴惠群优质答主

由于冰种翡翠的胶质和玻璃质在肉眼下无法区分,所以,要区别冰种翡翠胶化程度的高低,唯一的办法就是观察翡翠的“掉色”程度。

“掉色”是翡翠行家们经常说的一个词语,指的是翡翠在浸入水中后颜色发生的变化。具体来说,将冰种翡翠浸入水中后,如果原来的颜色在浅水处观察就大打折扣、深水处几乎褪尽,这种翡翠的胶化程度就可以说非常高,属于胶质翡翠。相反,如果翡翠颜色在入水后没有发生变化甚至感觉稍有加重,这种翡翠的胶化度就很低、玻璃化程度很高,属于优质的冰种翡翠。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胶质翡翠颜色的分布状态与玻璃质翡翠有区别,一般胶化翡翠的颜色分布形式为薄膜式、浸染式,颜色分布不集中,主要沿着裂隙或矿物间隙中呈脉络状、网状或星点状分布。而玻璃质翡翠颜色的分布形式为柱状或粒状,颜色比较集中,颜色的胶体会有穿透效应,即光线可以透过包裹体。两相比较,胶质翡翠颜色的稳定性要差一些,浸入水后颜色容易发生迁移,故产生“掉色”现象,而玻璃质翡翠颜色稳定性好,浸入水中后颜色无变化或稍微加重,这是因为光线在水中折射产生的现象,两者在水中的表现大相径庭,非常有利于我们来区别两种材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